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0885097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 史 试 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2.观察下面选项,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1).妾一(侧室)大哥(25岁) (2).妾二(侧室)二哥(22岁) (3).妻 (正室)三哥(20岁) (4).妻 (正室)四哥(14岁)A. (1)

2、B. (2) C. (3) D. (4)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仙”李白这首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 修筑万里长城 D. 书同文,车同轨4.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5.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

3、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由此可见这主要说明了A. 中央集权 B. 规范法度 C. 君权神授 D. 皇帝独尊6.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 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是 A. 中外朝制度 B. 郡国并行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7.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D. 清朝设

4、军机处8.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9.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 丞相权力的消弱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10.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 A.

5、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 B. 人文关怀高于法律惩处C. 公民都有理性判断 D.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行政机构11.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是一种“没有经过修饰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它由“群众说了算”这反映了雅典民主 A. 实行直接民主程序 B. 奉行轮番而治原则 C. 秉持城邦至上精神 D. 坚守自由平等底线12.假设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30万人,自由民约16.8万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4.5万人,外邦人约为3万人,奴隶约1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A. 1万 B. 3万 C. 4.5万 D. 16.8万13.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

6、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14.英国的君主制,究竟还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预料。但伊丽莎白二世对于成为平民似乎并不恐惧,她说:“到那时,我将悄悄走开。”英王“统而不治”的地位源于A.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15.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

7、最大优势在于 A. 海外贸易 B. 和平环境 C. 地理位置 D. 宪政制度16.1862年2月美国总统林肯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够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这一部分奴隶而保留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这表明林肯的出发点是 A. 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奴隶制 B. 维护美国的统一C. 向南方奴隶主妥协 D. 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17.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

8、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 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 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 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18.在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 A. 实行邦联制,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 B. 保留奴隶制,造成南北方日渐对立 C. 实行联邦制,确立了联邦至上的原则 D. 1787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色彩19.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是世界最美的广场之一

9、,但它曾几度更名, 建成后几年的1763年被命名为“路易十五广场”,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由此可知 A. 法国人热情浪漫的本性 B. 共和历程的曲折反复C. 法国政局的稳定发展 D. 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20.西方各国政治民主化过程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和平渐进方式、暴力革命方式、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方式。其中是“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是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21.有学者认为:“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则

10、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该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 A.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 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 C. 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 D. 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22.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A. 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 强

11、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C. 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 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2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A. 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B. 扩大资本输出 C. 割占香港岛 D. 瓜分中国24.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民在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双重加深刺激之下的激烈反映,虽然其斗争矛头是指向清王朝,但也有适应世界历史“发展资本主义”潮流的先进内容。太平天国运动能体现“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 A. 天京变乱 B.定国是诏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二

12、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25题22分,26题30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重大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正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