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08829959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汇编)(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1532字)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能够熟读成诵。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吟咏,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比较、探究这首诗与其他写月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学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他月诗文的不同点。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我们产生联想的共用途径。我们学习了杜甫、苏东坡,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

2、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二)作者简介、背景知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三)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的内容。1正音:(板书)烽降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本篇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

3、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3教师明确: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五)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研讨下列问题。1.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1)恰切运用了笛声这一思乡意象,笛声凄凉幽怨,容易引起

4、征人思乡之情,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比喻十分精彩,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外凄清惨淡的月景,倍增思亲愁情。(3)“芦管”是听觉,“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更渲染了凄凉幽怨的气氛。2.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无眠的原因(六)课后作业背诵并会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2(2007字)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2、合作探究,理解_内容及作

5、者情感。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1、加强朗读,理清思路。2、理解_内容及作者情感。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之一。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端午节有那些风俗呢?那么散文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汪曾祺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

6、:蒲桥集等。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腌蛋、门楣、苋菜、肃然起敬、籍贯、粽子、门槛、囊萤映雪、车胤、避邪、蝎子、城隍庙2、解释下列词语1、肃然起敬2、囊萤映雪3、莫名其妙4、与有荣焉5、白嘴6、曾经沧海难为水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五、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重点写了那两种风俗习惯?为什么?2、_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六、细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2、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

7、事?你体会出了哪些味外之味?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家乡的鸭蛋的?请你用“我从-一句中,感受到了-情感”七、拓展延伸材料:1、据某中学杂志一次名为“中国传统节日pk西方节日”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过的节日依次是:圣诞节、春节、愚人节,有的中学生把国庆、五一、元旦等法定假日当作中国传统节日。2、美国把每年的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3、美国把中国的春节规定为法定假日。4、作家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挽救民俗文化,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人民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八、课堂小结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

8、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九、作业练习册课堂检测部分十、课后反思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课文从哪几方面将端午的鸭蛋,孩子们回答得十分积极,而且准确度高。_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

9、、死板;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在拓展延伸部分,发现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3(1091字)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3、学习对月光

10、的写法。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内容: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二、理解诗的意境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

11、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三、赏析佳句及写作特色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2、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

12、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3、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四、概括诗的主旨五、作业:背诵课文及体会写作特色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4(3158字)教材分析本诗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诵读诗歌,是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学情分析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

13、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边塞诗中所表达的思乡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二、明确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

14、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三、指导吟读,读顺全诗1、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3、教师范读。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5、学生齐读。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注释。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2、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五、发挥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