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概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0827399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艺术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共艺术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共艺术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公共艺术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公共艺术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艺术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艺术的概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艺术的概念之争与发展策略9 月 26 日下午举行的“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环境发展研讨会”,围绕着“如何界定、评价公共艺术,发展中国公共艺术”展开深入讨论。会 议由王中、张浩达、任世民三位教授共同主持。讨论 的内容基本围绕着如下四个问题。问题一:何为公共艺术?黄丹麾博士认为公共艺术是当代雕塑多元化和跨 界性在公共领域的表现。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公共艺术 的发展。“公共艺术”走出了传统雕塑的束缚,接纳了 多元化的雕塑理念,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更多探 讨文化观念问题。新疆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宣元提出应当从公共性 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定义公共艺术。而乔迁博士则提 示大家应该回到公共艺术作为一个

2、学科的语言形式中 来定义它。任世民教授认为:上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改革 开放,雕塑有了新的空间,和建筑结合在一起,叫了 一段时间的“环境雕塑”后,来又被称为“环境艺术”随, 后演变为“城市雕塑”的概念。我们国家的城市雕塑建 设,最初的出发点是,艺术要走出学院,走出课堂, 走出博物馆,走到社会上,和社会建设走在一起。这 个概念不同于作为现代艺术里面所提到的公共性,比 如说行为艺术的公众性。今天提出的“公共艺术”,是 一个拓宽的平台和领域。然而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认 识,我们首先有一个误区,便是用中国的思考模式去 把外国的词汇翻译过来,这在解读上会引起偏差。张浩达教授认为:西方没有明确的公共艺术

3、一说,但是有关于“公共性”的研究。这是最核心的价值。这 个公共性来自大众是否有话语权,大众是否有参与权。如果谈不到这一点,任何表现形式都与“公共”没有任 何关系。福建三明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林梓波也对此表示认同:公共艺术首先一定是为了公众而做的,是为公众而服务的。在这种核心理念的前提下,才能谈它的艺术性、审美性,或者互动参与性等等。在提倡全民法制的社会,要去建设一种真正的公共艺术,首先必须尊重公众的诉求、公众的意识,树立公共的精神。也有一些与会者对“公共艺术”持保留态度,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司开国博士提出:公共艺术这个词 在中国是不成熟的,是否用另外一个词叫“公共雕塑”更为妥当?大连理工大学艺术

4、与建筑设计学院院长助理温洋 则表示:“城市雕塑”这个词相对中国国情而言更为合理。“公共艺术”更像是一种策略,并不能取代“城市雕 塑”而存在。新疆雕塑家李永康的观点也代表了一些创作者的 观点,他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多地纠缠于概念问题, 实际上,带有公共性的互动意识和参与意识已经不断 地渗透到雕塑家的艺术实践之中。公共艺术是一种现 象、一种概念和一种方法,作为艺术工作者应当更多 地探讨怎么在实践中加深公共的一些精髓,多做一点 东西。滕小松博士的观点则颇为耐人寻味,他提出:不 论“城市雕塑”还是“公共艺本术质”上,应当是“反城市”。 所谓的“激活空间”中的“激活”一词便是“反城市”。因为 认为城市不

5、好,所以和这个城市进行对抗,改变它。 激活这个词,实际上也意味着“接近太阳,接近大地”,是与“物质化”的城市的对抗。问题二:公共艺术专业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 问题据有关专家的不完全考证,在中国设有公共艺术 专业系、科,甚至工作室的大学超过60 所,这在世 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在西方国家找不到将公共艺 术作为一个系或者作为一个专业的学校,只能找到相 关的专业,比如在德国有叫“艺术与开放空间”的专业 并且,中国高校中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和教学也有非常 大的差异。那么,中国院校大规模地设立公共艺术院 系究竟合理与否呢?王中教授认为:与西方国家的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不同,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专业出现在本科教

6、育中,是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公共艺术迫使我们面临以 下问题:第一,我们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开放的文 化心态?第二,公共艺术关系到培养一个什么民族的 问题。公共艺术百分比的文化政策是给予全体民众的 一个文化福利,这个是由政府来主导。政府是不是有 这个认知高度,从业者、理论研究者是不是在进行这 方面的研究,都关系着这个文化福利的推行状态。我 们现在的研究完全跟不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是非 常滞后的,也非常有必要在学术层面建构这样的学科 体系。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邓乐也认为公共艺术学科 的建立非常有必要。今天及今后的艺术家要面对的是 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历史,一个城市的未来。 他的眼光,

7、他需要对话的语言和对话的方式,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 21 世纪艺术的方向, 这个方向不仅在雕塑或者公共艺术领域出现,其实在 很多领域都已经出现。公共艺术可以整合很多专业, 包括城市规划、环境艺术、雕塑、文学、历史、哲学 等等,公共艺术培养的人才今后将在社会中间发生重 要的作用。湖北黄冈师范大学的蔡增杰认为公共艺术在中国 目前处于尴尬的地位,很多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专业, 本质上只是雕塑系的改头换面,变相的扩招,从课程 设置乃至教学内容上仍然没有真正整合公共艺术的需 求。一些综合性的院校开办的公共艺术专业则成了大 杂烩,最后毕业的学生似乎什么都会,但在实践中能 力很低。“公共艺术”作

8、为专业有必要开设,但更适合 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层面开设。问题三:公共艺术中的三方博弈公共艺术作品的发起、创作及价值评判,涉及公众、艺术家、决策者多方的意见。而他们之间的审美 判断和价值取向又常常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 三者在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目前中国 的现状,专家们各有意见。杨晓见教授认为“官员意志在公共艺术实现的过 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诸如美国的总统山,不同党派 出身的总统的份额都是分配好的。持相反意见的乔迁 博士则认为官员并没有在艺术形式方面起多大作用, 更重要的还在于雕塑家和他们所提供的稿件的水准。 最后是否屈服于官方意志更多是雕塑家个人的问题。邓乐教授显然更为

9、赞同杨晓见的意见,他觉得中 国的公共艺术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政府常常 作为公共意志的代表来决定经费的投入,并且常常是 政府而非专家机构来确定艺术的好坏。特别悲观的是 现在理论界和批评界基本上都将城市雕塑看作一个非 常低下和商业的领域。但他也认为,应该回归到艺术 的本体来思考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问题。意大利雕塑家迪奥尼西奥?契马莱利(DionisioCimarell)i 则认为,公共艺术的建设不能完全由政府 或大众来决定,艺术家有教导公众、提高人们的审美 水平的责任。雕塑家孙龙本也表示赞同,他以自己承 接政府项目的经验为例,提到:“在做项目的时候,往 往都是政府来找艺术家,艺术家很被动,做

10、环境艺术 的时候都处在“填补空白”的层面。实际上,艺术家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应该是给政府官员洗脑告,诉 他们什么是公共艺术或环境艺术”。张浩达教授则秉持了这样的观点:从本质上看, 公共艺术并不是那种表达艺术家(或决策者)个人意 志或表现个人艺术水平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真正 目的在于展示一个公共空间内的社会公共意识以及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它的创作过程就必须有普通市民大 众的参与,由公众、艺术家、决策者几方共同决定介 入公共空间的艺术样式及存在方式。因此,这需要一 个良好的机制来确保公共艺术实现过程中的公共性。关于机制建设这一方面,边清子博士提出:公共 艺术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但国家不能直接

11、介入到 这个公共艺术当中,这其中需要建设一个由各方面专 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公共艺术评审委员会。而政府特 别需要重视的是,要深刻地思考中国需要公共艺术的 意义、目的和方向。这必须要做很多的思考,需要很 多的借鉴,听取大众的意见。政府应该让大众认识到 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引导大众来参与和享受这些公共 艺术。政府在文化福利方面,应当对公共艺术的批评 更大的包容。在公共艺术当中,政策、媒体、艺术家、 公众等多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来提炼互相之间的沟 通。因为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政策的传达,而是为 大众的艺术。任世民教授也强调应该发挥一个艺术专 业委员会的作用,而不是单方面地迎合政府官员或偏 袒艺术家,并且

12、能够培养一些公共艺术家去参与到城 市的有形文化的策划中去。问题四:公共艺术发展的未来那么,今后中国公共艺术应该如何吐故纳新,开 拓发展呢?来自国外的专家向大家介绍了本国的经验 而国内的专家也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边清子博士延续了她之前的观点,谈到:发展公 共艺术,不仅应该重视形态和表现,更需要研究公共 艺术建设的目的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比如,第一,是 推动艺术家在艺术形式上的发展;第二,提高公共视 觉环境的质量;第三,以城市设计为主;第四,这是大众的艺术,要考虑到公共艺术对于推动国家和社会 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迪奥尼西奥教授认为:西方世界有很多地方所谓 的公共艺术,其实都非常雷同。中国在开放和吸纳

13、外 来文化的同时,尤其应当注意传承有中国文化特色的 东西,避免拷贝、抄袭西方国家公共艺术发展中的误 区。深圳雕塑家郑萍也觉得:公共艺术一定要尊重各个文化地域的 DNA ;要跟当地的文化和老百姓产生互 动,激活他们的心灵,成为精神的载体。雕塑家王强则认为公共艺术或公共雕塑的概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大家在做什么。另外,应该借鉴西方的一些传播理念去通过公共艺术放大、展示我们 的文化。而日本环境艺术家松尾光伸则介绍了日本公共艺 术的发展经验。他说道:“公共艺术与经济发展有很大 联系。日本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也就是日本经济的高峰期时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1991年-1993年期间,建造了1万多件公

14、共作品,那时候有 很好的顶级的作品,也有很泡沫的作品,但更多是政 府与企业主导的公共艺术。到了2000年之后,日本 出现经济危机,公共艺术的建设热潮冷却下来。现在 日本的公共艺术状态更多是社区主导或面向公益,比 如针对医疗方面的公共艺术。”以社区为主体的公共艺术发展趋势不仅在日本出现,美国雕塑家比利?李(Billy Le)也特别指出“在美国,公共领域里的艺术很多是以社区或者一个群体 作为基础来进行的”。社会学研究领域认为,“社区”将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构成单位。公共 艺术以社会为单位开展,意味着行政力量将越来越让位于公众的主体意识。这是社会进一步民主化的表现。这令艺术更加接近大众,符合公众的利益需求。在中 国,这样的实践也有一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些 师生曾在 2008 年与国外艺术家共同在上海曹杨新村 进行社区公共艺术实践。但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的整体 发展现状而言,这样的实践只占极少部分。公共艺术的未来究竟怎样?这不是一个会议能够 解决的问题。但不断进行这样一些有益的学习、思考 与辩证,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是有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