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一、赋及其基本流变线索1、概念什么叫赋?赋,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 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这是一九八五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上的解释对于赋,我国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两都赋》 序),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第三种,“赋者, 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我国古代,有诗、词、曲、赋并称 之说,两千多年来,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赋是并列于诗、词、曲、 散文、小说等的一种间于诗歌与散文的韵散结合的诗性文体,既可写景叙事,也能抒情说理 2、赋的流变概要赋,最早作为诵的意思出现,既不是文体概念,也不是诗学概念,即所谓“不歌而诵谓 之赋”,实际上就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立的一种诵读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 水》,公赋《六月》而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关于“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 比,曰兴,曰雅,曰颂 ”的记载,则是把赋作为六诗之一的诗学概念首次提了出来《毛 诗・大序》说《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指《诗》 的三种文体,而赋、比、兴则是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到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诗》 有六义,其二曰赋并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第 三》),说明赋的根本,还是为诗经所立最后刘勰说“《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文 心雕龙•诠赋》),表明了是《毛传》和《国语》开始把赋和诗区别开来,赋逐渐演进为独 立的文体概念到了战国中后期,作为一种文体的赋才开始产生请看刘勰《文心雕龙诠 赋》中的一段话:“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 《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 则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赋的产生,发展,是受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以及作为与诗区别的 独特文体,真正得以命名的开始也就是说,荀况的《赋篇》含五首小赋,即礼、知、云、 蚕、箴,虽然尚属幼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赋,只是战国之类如谜语的“隐书”而已,但是其 以赋名篇的首创之功不可没至于宋玉,其作品唯《九辨》外,其余皆为伪托之作,如今存 《风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者,然刘勰对其赋“与诗画境”的特 点予以肯定,而从可靠的材料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结尾几句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 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来看,宋玉还是与赋有关。
由于荀况的《赋篇》第一次以“赋”名篇,汉人沿袭下来,凡辞赋均以赋称之汉初的骚 体楚辞在逐渐演化,预示一种新的赋体即将产生到了贾谊,就完全显示了从楚辞到新体赋 的过渡痕迹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唯一优秀作家其赋兼屈原与荀况二家之体制而真正标 志着新体赋 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则是汉初重要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新体赋从内容上由楚辞的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情怀变为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 式上则进一步散体化,形成专事铺叙的韵文枚乘开辟了汉代大赋的道路,后仿者不断跟来 以至固定了一种体式,称为“七林”赋的历史在不断向自己的辉煌进军,到了汉武帝时代, 似乎那个名叫司马相如的成都人注定为赋而等得太久,他一出手,新体赋宣告成熟汉赋, 占据了自己不可替代的统治地位自司马相如始,汉赋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确立“劝 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后赋家沿袭不改这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一方面,显示汉赋的壮 观和兴盛,但同时也播下了粉饰太平,贡谀献媚的恶种,以至后续者越来越失去了文学的生命 创造性,不得不被其他的形式所取代赋家之心,不可得而传,果如其然吗?切不要忘记了任何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与时代的关系至西汉后期,虽然歌功颂德的大赋还在继续,但毕竟已经时过境迁,许多赋家已经自 觉于一种咏物小赋的创作。
如王褒的《洞萧赋》,以及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 赋丽以淫”(《法言•五子篇》)的文学观点,即可见一斑看来,一种形式上短小,内容上 咏物讽世,抒发作家个性的新样式的赋体就要到来了自东汉张衡以后,果然在赋的发展上 又来了一次转机这个时期,抒情小赋(短赋)不断涌现,它进一步突破了赋颂传统,为后 来魏晋抒情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赋家直到建安时 期,不可一世的汉代大赋终于消沉了某一天,一个生处乱世的怀乡之士,心情抑郁,他沉 痛地登上当阳城楼,一篇时代之赋——《登楼赋》正在等他他叫王粲《登楼赋》情景结 合,诗意浓厚,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抒情小赋成熟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 小赋风靡文坛各位赋家对赋的审美追求更为自觉,讲究新的语言形式,流露真情实感,情 采并茂,意象隽永但这一时期,由于骈文从形式主义的斜路上逐渐冲了上来,赋便委身为 一种赋体 骈赋,并致多数骈赋作品倒向了苍白的形式主义怀抱,直到中唐古文运动的到来,骈文的黑暗才被清算骈赋,也称俳赋,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孙梅《六四丛话》: “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日事研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
江 (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 洋洋,未如律律之靡靡也 ”应该说,骈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骈”而已,即“骈俪”,特别讲 究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这对后来的唐律赋不能说没有深刻的影响 然而,汉赋毕竟就是汉赋,魏晋以后,赋只不过是在文人的笔下演化为不同的新赋体 自隋始,在科举考试杂文中,已经开始包括赋但至初唐试赋,并无特殊规定,只是进 士科试诗赋时,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掌握骈赋技能以对付考试大约至唐中 宗时期,又一种新的赋体形成了这就是因官方考试而形成的律赋律赋是在骈赋的基础上 形成的,但在对仗、锤炼字句上却比骈赋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种应试文体,其形式主义 文风不言而喻难怪明代徐师曾说:“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 徐(陵)、庾(信)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 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 ”(《文体明辩》)律赋由唐而宋,以至明、清,虽有零星可 观者,然大都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类同,不过是谋官的工具罢了直到清光绪三十 一年(1905)宣诏废除科举,历时千余年的与之相关的辞赋创作才终因失去制度的依傍而衰 亡。
只是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赋在宋代还产生了另一种新赋体 文赋确切地说,文赋是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等方面的过于限制,特 别强调要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挥洒自如它结构别致,句式灵便,同时又并不排除对仗和 用韵的手法,富含包容,非常近于散文,应是对骈、律的一定继承和有力反叛欧阳修《秋 声赋》、苏轼《赤壁赋》、杨万里《浯溪赋》、范成大《馆娃宫赋》等堪为代表而在此需 要特别提出的是欧阳修的抒情小赋正是他的这种小赋,首先打破了六朝至唐代骈、律各种 板滞形式的拘束,把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表现手法的灵活而自由, 字句语调趋向散文化,形成宋代特有的文赋特色故其文赋开山之功自不可掩 综上,可以看到赋因以赋名篇而发端于先秦,因空前绝后之大赋而鼎盛于两汉,因抒情 小赋而风靡于六朝,因律赋、文赋而革新于唐宋,后虽延至于明请,实始于金元便逐渐走向 末路而赋作为一直以文言写成的文体,它始终没有享受到与诗词同等的待遇它的普及和 研究也远不如诗词到了五四时期,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运动卷席而来,对几千年来的封建 文学表现形式的文言文,终于给予致命的打击,从此,文言文可算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新 的生命形式已经诞生,那就是蓬勃发展的白话文。
赋这种用文言文写就的文体也不例外,应 当说这是它的最后死亡时间改用白话,是五四最为成功的文学成就之一一九二零年,北 洋政府的教育部最终承认白话是“国语”,通令全国学校予以采用鲁迅小说是运用白话创作 的楷模郭沫若的诗歌,冲破了文言和旧诗格律的束缚,给文坛带来新鲜自由的气息各报 刊也继《新青年》之后采用白话文出版种种迹像表明,白话文的时代到来了,人们已经铭 刻在心就像封建帝制被埋葬于历史长河中一样,文言时代结束了即便像复古逆流的“学 衡派”、“甲寅派”那样反对废文言兴白话,学不知耻,鼓吹腐朽,然而死灰岂能复燃?一切 都是枉然一切都应是在白话文的基础之上作新的发展正如鲁迅在《答KS君》批判“甲 寅派”的复古美梦时说的那样,“倘说这是复古运动的代表,那可是只见得复古派的可怜,不 过以此当作讣闻,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 ”这,就是对复古运动的盖棺定论事实也是如 此,文言文自此至今依旧并未翻身当然赋的命运也一样时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文坛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赋的命运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一批有关汉赋价值及其赋体特征、内涵等的讨论文章相继发表,初现赋学(另论)复兴的兆 头 80 年代以来,继此引发辞赋创作的兴盛。
好赋者不断地自作探索和把玩如魏明伦《盖 世金牛赋》、《华夏园林赋》等,以现代语体为赋颜其鳞《香港赋》、《黄山赋》等则沿 袭传统,旧瓶装新酒不管怎么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言:“楚之骚,汉之赋,六 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 戏曲史序》),赋的前景如何,依然是需要新的探究有人认为赋是陈腐的贵族文化,帮闲 文学,早已被弃;有人则继承其体物抒情和可颂可刺的特性,运用于白话散文之中,创作新 体赋;也有人试图恢复赋的文言传统(大概是死路)总而言之,古为今用,仍然是正确的 道路把古赋和现代散文结合起来,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发扬其抒情刺世的传统, 写出新时代的散体赋,应是有益的探索二、重要赋作代表及其简单评析荀子之《赋篇》《赋篇》含《礼》、《知》、《云》、《蚕》、《箴》五小赋,这是 赋史上第一次以赋名篇的作品它通过君臣问答的形式,铺写五种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并由 此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荀子之赋,以四言韵语为主,杂有散文,类如谜语,虽不算 真正意义上的赋,但却是赋的发端之作,可见其重要作用贾谊之《吊屈原赋》谊之赋趋向散体化,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整齐,此新体赋之特 点。
这篇赋借凭吊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感情充沛,词采壮美,意 气勃发,是楚辞过渡到新体赋的一代佳品枚乘之《七发》本赋虚拟楚太子有病,吴客以七件事启发太子,故名《七发》此赋 阐发无论音乐车马之乐,还是田猎观涛之趣,都不能治好太子之病,惟有精言妙道,不但是 有益治国,更是治病的良方,可见其讽意全赋辞藻富丽,夸张渲染,规模宏大,有淋漓尽 致之感,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铺张这篇赋开辟了汉大赋的道路,是新体赋,即汉赋形成 的标志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上林赋》 “子虚”借子虚与乌有先生的互相夸耀,极陈齐楚 诸侯国的地域、物产的广大丰盛 “上林”写亡是公借批评子虚、乌有先生而大肆夸张天子上 林院的富丽以及狩猎场面的浩大,说明诸侯是无法与之比拟的曲终奏雅,天子悔悟,决心 行仁政赋欲以此示刺,然并无效果二赋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文辞富丽,铺叙细腻它 铺张扬厉,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汉大赋树立了榜样到此,汉赋成熟了司马迁之《悲士不遇赋》此赋怒斥专制君主压抑人才等的社会黑暗,表达在痛苦和矛 盾中以道家思想来寻求解脱它感情真挚,语言明快,是一篇直抒胸臆的短赋,对后世如张 衡等的抒情短赋有一定的影响。
王褒之《洞箫赋》这是一篇咏物小赋它介绍了洞箫的质地,外貌和优美的音色;气 势不凡,词语华美,对后世音乐赋的创作影响极大而它最为重要的是西汉后期咏物小赋的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