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黑龙江地域文化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83KB
约4页
文档ID:407057066
黑龙江地域文化_第1页
1/4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杨文杰 学号 学校松林电大 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 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 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面积 45.46万平方千米,居全 国第六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 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 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 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 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 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 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 ,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 相适应的。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 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 新的内涵黑土地域文化,我们特指黑龙江地域文化,因为黑龙江省以丰腴的黑土地而 著称黑土地域是东北地域文化 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 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黑龙江地广人稀、土 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 20 世纪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 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 个重 点建设的大项目有 56个在东北,其中22 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 5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 黑龙江位于中国 东北边陲,与俄罗斯 0 年代末,10 万官兵和 5 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 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 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 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 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以“闯关东 精神”、 “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 “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 艰苦创业,求实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集中体 现了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1、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 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三 是为了民族尊严而绝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2、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一是一 往无前,百折不挠二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3、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是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二是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三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4、 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一是扶持,同甘共苦二是共赴国难,生死相依三是爱 岗敬业,视企为家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 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 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 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一个又一个崛起于黑土地的东北 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和强弓硬弩入主中原,这都体现出黑土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 特性,即开拓进取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黑龙江是国家的重点工 作之一,在无数人的努力拼搏下,这里从“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也是 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下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这种文化 2.社 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 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在当年是 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黑龙 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 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看得见的方面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 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 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 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毛 泽东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 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 黑龙江地处北国塞外、“苦寒之地”,历史上虽然绝大 部分时间都与中原保持联系和交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民族背景,缺乏文化 底蕴是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历史朝代数度兴起于黑土地,但均随其兴盛后的南迁 和末期的衰落而未能给黑土地域文化留下沉淀在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时期发展 了畸形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主要也以工业建设为主,这些都造成了 黑土地域文化的“重实轻文”以哈尔滨为例,在器物方面并不缺乏现代性,然 而在精神方面却并未很好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需要“内”“外” 兼顾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从政策、经济角度着眼,改革开放三十年 的经验证明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 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 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 首先,黑龙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 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旧有的国有机使人民更依赖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能在 此种体制下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如果背其道而行,盲目学习南方经验是行不通 的,因为黑土地域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独自经商这样的气质所以在振兴龙江的过 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旧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次, 重新振兴黑龙江的工业需要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开放包容 的优秀的品质现代 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都要求工业生产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资本和人才 的流动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才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黑龙江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是非 常大的,这从历史上居住在哈尔滨数量众多的外国侨民便可见一斑,如何继续发 挥这种吸引力,吸引人才推动振兴龙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待新技术上,更 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品质,提升工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黑龙江地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概括起来主 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文化气质上的雄健性;二是兼收并蓄的容纳性:三是交 流互动的高频率性;四是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边缘性;五是文化积淀的浅表性, 这些特征与中原地域文化、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炯然相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黑龙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开发活动,每一次开发活动也 是人口 的迁徙活动,对黑土文化也产生了一次次的触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北大 荒开发中的军垦文化与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文化20世纪 50 年代,随着北大荒的 不断开发,部队转业官兵大批移民北大荒,带来了黑龙江军垦文化的繁荣发展其 中涌现的杰出代表人物有林 予、郑加真、晃帽等,创作出电影《北大荒人》、《老 兵新传~,小说《雁飞塞北》、《江畔 朝阳》及北大荒版画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精 品力作他们的创作直接影响了北大荒文学 艺术创作队伍的形成,为黑龙江当代 文学艺术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求大尚侈是黑土地域先民形成价值观念,逐步演化为地域深层结构,并在黑 土地域居民包括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地体现出来,在生产活动的 取向上,黑土地域居民包括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地体现出来,在 生产活动的取向上,黑土地域居民有一种“求大”取向,都希求在大企业中工作, 追求干大事,挣大钱,不愿在小企业干事,不愿挣小钱。

在消费活动的取向上, 黑土地域居民购物喜欢“批发”,不喜欢“零售”,对资源的消费极为奢侈这些 积淀为黑土地域居民的深层价值观念,对于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素质的影响是负向 的黑龙江人的“热情”性格,是长期与地域环境互动的结果由于地处寒温 带,冬季漫长,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使人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由于地 域辽阔,山、林、地、水,自然隔离与外界交流较少,而外来客人或多或少带来 一些外界信息,能够不同程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解脱人们的孤独失落感同时, 东北人一方面感到大自然赋予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大自然也带来严酷冷 峻的一面,沃野是开辟蛮荒的结果,酷寒需要以火热的生命力去佂服,在肆虐的 大自然压力面前,人们感到身单力薄,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群体的团结,需要 温暖与关怀,所以对外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还有黑土地域人少地广、资源丰 富,食物比较充足,这也为形成热情的地域性格奠定了基础就关东文化来说,由于东北地区历史上社会变迁呈大起大落的特点,每次高 潮之后的沉寂,总是从边远后进部族中分化出新生力量充当历史的主角,这些新 的主角由于刚走出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的积淀在他们心中相当活跃,“公”与 “私”的财产反有权观念处于混沌状态,而岩酷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斗争增强了对 安全的需要。

由于地广人稀,对大自然丰美的物产,“皆无所属,任人自取”,“大 家拿”成为被习俗认可的东西东北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山东、河北闯关东的汉子, 这些人身上带有“劫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心理,这种无视财产权观念被称颂 为英雄美德,已成为东北文化的内在底蕴之一虽然黑龙江人性格中对大集体的依赖性较强,但旧体制中的消极方面是必须 要极力摆脱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官本位”、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这 些消极方面极大地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不但使振兴龙江主观上举步维艰,更使 得外部优秀资源难以进入黑龙江,甚至对黑龙江有排斥和抵触情绪 振兴龙江 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 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结合 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规避消极方面,这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