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古代音韵本講介紹有關古音的基本知識以及古書的讀音問題 讓學生瞭解古今語音的差異, 建立語音發展的觀點 ,瞭解漢語語音史與音韻學史的基本知識 ,掌握有關古音知識的一些基本概念,為進一步的學習古音知識打好基礎一、古今語音的異同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語音與現代語音的差異表現在聲、韻、調三個方面考察古今語音的材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方言;( 2)書面語語音演變史的分期:1. 上古音(先兩漢)以先兩漢韻文、諧聲字、重文、異文、假借、古書注音、聲訓等為研究材料可以拿《詩經》音作爲代表2. 中古音(晉至唐宋)主要以隋陸法言《切韻》(宋《廣韻》的前身)為研究材料一般以《切韻》音系作爲代表3. 近古音(元明清)元代周德清的韻書《中原音韻》是反映這個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作4. 現代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即音系為代表一)古今韻母的不同古今韻母的不同比較容易察覺 我們讀古詩就常常會發現有的押韻今音唸起來不和諧如:長干吳兒女, 嫁得瞿塘贾,眉目艷新月 朝朝误妾期屐上足如霜, 早知潮有信,不著鴉頭襪 嫁与弄潮儿唐·白《越女詞五首》之一) (唐·益《相和歌辤·江南曲》)白詩中以“月、襪”為韻,古代同屬入聲月韻,但是現代韻母完全不同。
益詩中“期、兒”為韻,今天用普通話來讀覺得不押韻,但是用紹興話來讀聼起來又和諧了古代聯綿詞中有一類是叠韻的 ,叠韻是指兩個音節的韻相同 (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 ,如“窈窕、輾轉、蹉跎”等,這些詞今天讀起來仍然能感覺到它們是叠韻的但是也有不少古代叠韻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卻不叠韻了如“倉庚”,今音一個韻母是 ang,一個韻母是eng又如“芣苡”,一個韻母是 u,一個韻母是 i 這些也都是古韻不同於今韻的表現二)古今聲母的不同古今聲母的不同,我們可以從雙聲聯綿詞去考察雙聲指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如“仿佛、參差、踟躕、栗烈”等,聲母都是兩兩相同古代雙聲聯綿詞,有的今天讀來也不是雙聲了如“繽紛”,今音一個聲母是 b,一個聲母是 f三)古今聲調的不同現代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而中古有平、上、去、入四聲兩者差別很大這在詩歌用韻上也反映得很清楚如朝辤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万重山 · “ ” “ ” · · “ ” “ ” 二、中古音——601 1008 “ ” 57556034206 — p — t — k — m — n — “” 23 “ ” 451. 有關聲母的幾個概念字母古代有所謂三十六字母。
字母就是指稱聲母的代表字如:表示舌頭清音用“端”(包括切上字“都、丁、多、當 ”從另一個角度看,把切上字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相同的歸到一起,就得到聲母) 相傳這三十六字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僧人守溫創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間的漢語聲母系統唇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五音、七音把聲母按發音部位分為“唇、舌、牙、齒、喉”五類,即是“五音”在五音的基礎上,再分出“半舌”(來紐),和“半齒”(日紐),共是七類,就是“七音”清、濁分析聲母發音方法的術語發音時聲帶不顫動是清音,聲帶顫動是濁音濁音在現代普通話中喪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等韻學又把清、濁音各分為兩類: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音:不送氣、聲帶不振動(如:端t )次清音:送氣、聲帶不振動(如:透t ‘)全濁音:聲帶振動強烈(如:定d)次濁音:聲帶振動不強烈(如:泥n)2.中古三十六字母中古的聲母要掌握: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清濁、等列) 下面是三十六字母的分類表:發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濁次濁清濁發音部位脣音重唇(雙脣音)幫滂並明輕唇(脣齒音)非敷奉微舌音舌頭(舌尖中)端透定泥舌上(舌面前)知徹澄娘齒音齒頭(舌尖前)精清從心邪正齒(舌葉音)照穿牀審禪牙音(舌面後音)見溪群疑喉音(舌根音、半元音)影喻曉匣半舌音(舌尖邊音)來半齒音(鼻齒音)日1.206 206 611.2. ○ “ ” 206 16 “ ” 11 “ ” “ ”○u“ ” “ ”i[i]“ ” “ ” “ ” [ 注:勬,音ju ān,勤也。
]-u----o----w--i--iw-[ 1986 ]2. 中古的韻母共 206 韻首先記住 57 個平聲韻;其次是四聲相配的原理,平聲57 韻、上聲55 韻、去聲 60 韻、入聲34 韻;再次是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的概念陰聲韻 ,也簡稱陰聲,指無韻尾或以母音[-u][-i]收尾的韻陽聲韻 ,也簡稱陽聲,指以鼻音[-m][-n][-] 收尾的韻入聲韻 ,也簡稱入聲,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韻舒聲韻 ,也簡稱舒聲、舒調,與促聲相對,指讀音舒緩的音節陰聲韻和陽聲韻都是舒聲韻舒聲韻讀音可以自延長促聲韻 ,也簡稱促聲、促調,與舒聲韻相對,指讀音短促的音節,即有塞音韻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節都是促聲韻促聲韻的音節短促,不能延長四)中古的聲調中古的聲調是平、上、去、入四聲主要掌握其變為今天普通話的規律聲調的變化受聲母清濁的影響:中古平聲調的字,依其聲母的清(全清和次清)還是濁(全濁和次濁) ,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類;(平分陰陽)中古上聲調的字,全濁音變為去聲(濁上變去);其餘均為上聲中古的去聲字,全部為去聲中古入聲字,全濁變為陽平,次濁變為去聲;清音變為陰陽上去四聲。
入派四聲)附:古今調類比較:古今古調類清濁例字例字調類平清詩陰平薛聲濁時陽平學讀入上清使上聲雪聲濁是聲去清試去聲穴物聲濁事清濁(五)反切反切也稱反語、反言、反音、反紐,或單稱反、翻、切、紐反切是我國傳統的注音方法,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在拼合過程中上字取聲母,捨棄其韻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捨棄其聲母如:《說文·艸部》段注:“蓏,郎果切《詩經集傳》:“窕,徒了反由於反切出於不同人之手 ,同一個聲母可以有若干個比較常用的反切上字 ,如“都、丁、多、當”作反切上字切出來的是同一個音反切下字也是同樣情況反切用的是古音,如果用現代音去拼讀中古反切,很多無法順利切出字音要想準確拼讀中古反切,勢必要學習從中古音到現代音的語音演變歷史,掌握變化的規律三、上古音(一)上古音的聲母上古聲母,指兩漢以前的聲母系統其代表是《詩經》音掌握了中古聲母,以中古 36 個聲母往上推上古音的母,就很容易上推的方法與古聲母研究的幾個發明密切相關:1. 古無輕唇錢大昕提出,輕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別讀幫、滂、並、明旁”從“方”聲,“匍”從“甫”聲,“枹”又作“桴”,“父”古讀如“爸”, 輕唇音是上古重唇三等合口音在後代分化出來的。
即唇音一至四等古為一類2. 古無舌上錢大昕提出,舌上音即二、三等的知、徹、澄三母,在上古分別讀作舌頭音端、透、定如,“直”古讀如“特”, 《說文》“沖”讀如“動”,古音“竹”如“篤” 舌上音是上古端、透、定的二、三等在後代分化出來的即舌音一至四等古為一類3. 娘日歸泥章太炎提出“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舌上音即二三等的“娘”紐以及半齒音“日”紐,在上古讀作“泥”紐不義不昵”,《說文》引作“不義不(黍日)”4. 照二歸精,照三歸端陳澧將三十六字母的照、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