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写作讲义第十章 文学创作综论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62KB
约6页
文档ID:406764040
写作讲义第十章 文学创作综论_第1页
1/6

第十章 文学创作综论学习提示:理解文学的本质应该从最早的文学概念和观念开始,慢慢体会文学观念的演 变与我们今天所形成的文学观念以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由此进一步理解文学创作区别于 其他语言艺术和其他写作方式的不同特征,即文学创作的个人性、非功利性、情感性、个体 无意识性以及文学语言的独特性第一节 文学与文学创作文学是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她是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概念以往我们认为,真正的文 学是以经典作家创作出的,可以感动无数读者,具有艺术震撼力的精品为代表然而,今天 文学的边界越来越被一些新的文学现象所拓宽,如网络中的玄幻、穿越小说,网游文字,短 信文学,博客文学,口水诗,图像诗等一些实验性的文字,还有引起网络热议的“梨花体”、 “羊羔体”等今天的人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或嘲讽:“难道这也算文学?” “这种所谓的文 学一毛钱能买几百斤!”诸如此类的言论,让文学越来越尴尬和暧昧早期的文学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它和文章、文献混淆在一起,像一些古代的历史著 作、学术典籍、哲学、书信等,既属于文学范畴,也属于历史哲学著作或公文所以古代作 家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史学家,又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如庄子、司马迁。

如今我们作为 文学作品欣赏的,在当时可能就是公文或哲学著作文学取得独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 产生了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作,文学创作也开始注重文字的形 式内涵,注重文字表达的尚美功能,从“辞达而已”的记事载言的实用批评中脱离开来文学 从此有了审美怡情功能, “诗缘情而绮靡”是文论家陆机《文赋》里的名句的“滋味”说、“神 韵”说、“性情”说、“意境”论等等纷纷出现,中国的山水文学、小说、田园诗也出现在这个 时期西方文学的独立观念即我们今天常常说到的“纯文学”概念形成于19 世纪同样的, 文学有了独立的艺术审美标准,即文学是关于个人“亲身体验”的,具有“创造性”或“想象性” 的作品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文学观念直至今天,我们的经典文学概念或观 念均来自于这个审美标准的认同尽管文学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在变化,我们对文学及文学创作持宽容的批评态度,但对于 大学教育来说,文学创作的认识和训练还是必须要坚持正规化,这将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系统 学习,建立我们的文学知识体系我们反对那些类型化的文学写作模式,反对那些没有个人 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文字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写作必须从专业的角度考量,培养学生 的艺术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至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类型化、大众化、网络化等写作模 式,则是在掌握基础的文学写作能力之后的个人自愿选择的写作职业或爱好文学创作是写作者运用文字语言符号描述社会生活及心理,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审美艺 术活动它是写作者在精神生活领域中进行的一种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生产过程没 有模式和程式化的生产操作流程;跟其他的实用性文字写作也不同,文学写作没有强烈的目 的性,不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没有固定的形式规范或约定俗成的文体格式总之,用一句文学理论的术语来表述,文学生产是无功利的审美性的创造物以下分别 从写作学的几个要素科学地阐述:从写作主体看,写作者是一个纯粹的自我,具有自主的生命情感和表达力与实用写作 的主体性不同,文学创作主体不以任何社会身份和角色来作陈述和解释,而是从内心出发, 从感性经验出发,传达出属于自己生活体验和社会感发性的语言文学创作即是写作主体的 自我创造的过程,它是写作过程和写作机制的决策中心从写作载体看,文学创作所运用的工具为语言符号体系,它具有丰富的意义传递效果与实用性语言追求的明确、简要的语体风格不同,文学语言追求语言传达的丰富性、多义性, 充分发挥语言符号传递意义的间接化、隐喻性的功能,将现实世界中直观、直感的事物及意 义转化为深度化的语言符号体系,在语言中承载丰蕴的意义含量。

从写作客体看,文学创作要完成的对象即文学文本与一般的实用文章、音画作品不一 样,文学文本是由文字符号体系所构成的一种形式化的审美结构这种形式化的文本结构是 几千年来的社会历史和人文心理积淀而成,如古典诗词、短篇小说、散文诗、抒情散文、剧 本等等文本世界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它代表了各个时代 的人们对理想化的秩序的渴望通过文学文本的书写,作家对现实世界积极探寻,从而在现 实解决途径之外寻求更多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以此达到对写作者自身的心灵慰藉,同时也给 众多读者以审美快感从写作受体看,文学创作的接受者即读者读者的阅读感受程度和共鸣反映了文学创作 的成效和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一本没有读者的作品只是潜伏状态的作品,如果一个作家没 有被读者所接受,则他的创作行为和结果是无效的,这是接受美学家的观点诚然,文学创作不是各种因素的相加,也不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整 体过程,谁也不能脱离谁换句话说,文学创作,即写作主体运用写作载体、实现写作客体、 沟通写作受体的一个不断物化的过程在这一创作行为过程中,文学创作的意义才得以完成 割裂任何一种因素都将导致文学创作上的偏颇。

如过于强调客体的意义,容易导致文学创作 上的主题决定论、题材决定论,也容易导致受政治或社会宣传意识对文学创作自由度的干涉, 而过于强调文学载体则容易陷入文学史上经常批评的形式主义文风,导致文学作品的内容空 疏、形式华丽,这在中国古典的宫廷文学中比较常见如果写作者一味地强调对接受者的重 要性,也容易造成为市场需要、投合读者群体的商业式写作,还有为某种现实群体或上级意 图而进行的命题式写作而从更深层意义上讲,文学创作虽然可以为了自我表达而来,写作 主体成为写作的核心但一方面,写作者如果没有时代意识,缺乏社会生活体验,自我书写 成为绝对中心也容易造成文本世界的混乱,以及形式上文体规范的混乱,在文学创作上导致 文学作品的极端晦涩,或触碰社会文化的禁忌等情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创作心理和文化 问题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禁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一些经典的作品 有时候可以因为她的晦涩或禁忌在别的年代反而得到更多的审美认同文学创作的训练或书写跟一般的科学生产不同写作者需要良好的语感和文体意识这 种语感和文体意识有一种内在的敏感性,可能是写作者有生以来的文学熏陶,也可能是写作 者良好的形象思维和艺术特质。

从更深的层面看,写作者内心更为独特的个性、特殊的生存 际遇,以及对世界的焦虑感和对理想的渴望程度等,铸就了他成为一个良好作家的禀赋如上所述,在很多情况下,掌握了文学理论的人不一定能成为良好的写作者因为文学 创作不是完成建立在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复杂劳动它需要依靠一些天赋、个性、际遇等但 这并不能让我们的学习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产生错觉,认为不用好好学习写作理论知识,不用 努力训练写作,天生就是作家对于现代写作这门课来说,文学创作的训练不是单纯地为了 成为那种被千万读者认同的作家,而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表达能力,完善自我的艺术修养,很 好地展示一个成熟的现代人对情感和社会的认识和观念从更专业性的一面来说,良好的文 学创作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批评水平,提高从事文学研究的基本素 质不是每一个文学创作水平高的人都能成为作家(或及时地成为受当下读者喜爱的作家) 文学文本的流通还和作者的个性、作品题材、形式风格、时代思潮和文化市场的需求的诸多 因素相关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和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普遍提高,拥有良好写作能力 的人无疑能收获更多的成功机遇由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尤其要提高这一份重要的文科素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特征文学创作与一般的非文学性写作有较大的差异性从文学创作行为、过程到文本结果来 看,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文学创作的个人性即文学创作是一种体验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而非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文学创作的财富来 源于作者个人内心积累的东西,无论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写作能力,均内化到作者内心 的精神资源当中,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制作过程另外,作者是自由的书写个体,即 使有种种写作上的限制,或精神禁忌,或外在环境的制约,也均从内心体验上表现出来所 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经典作家可以突破社会现实的某种禁忌,或回避某种文化的禁 忌,成功地进行写作如鲁迅写《狂人日记》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吃人的本质、郁达夫的《沉 沦》写人物的变态心理和行为,都属于突破禁忌的成功之作二、 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它不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也不承担任何社 会职责即使文学在社会时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公文、法律文书等那样直接 产生作用尽管作者内心有受某种社会责任感的触动而进行文学创作,但创作本身是一种高 度审美化的活动三、 文学创作的情感性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它不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也不承担任何社 会职责。

即使文学在社会时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公文、法律文书等那样直接 产生作用尽管作者内心有受某种社会责任感的触动而进行文学创作,但创作本身是一种高 度审美化的活动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必须摒弃那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思想,进行自由的精神 活动状态,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所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 神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否则,即使作者有强烈的救世责任心,过于功利化的心 理会极大妨碍写作艺术水平的发挥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情感型的思维活动文字是主情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进 行的一种语言思维外化活动情感是主导一个作者进行写作的动因,且文学世界中的作者所 遵循的也是情感上的逻辑,而非现实化的逻辑所以,我们进入(教材此字错为“行”)文学 阅读世界时,发现人可以死而复生,动物可以用人的语言说话,人物有非凡的勇敢和智慧, 情节经常发生不可能的巧合或逆转等等所有的这一切跟日常生活不同的状态,读者都能在 情感上接受下来,而不会用现实生活的逻辑经验进行“科学化”的质疑正如《牡丹亭》的作 者汤显祖在安排笔下的人物死而复生时解释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 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四、 文学创作的个体无意识性即文学创作渗透着作者的个体无意识的创造性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就把 文学创作看成是作家的“白日梦”而梦是无意识活动的表征其实,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活 动时,很多时候不是作者本人在控制作品的方向,而是作品本身在按照自己的情感方式来进 行作家在创作完一部作品时,经常会发出惊讶的感叹,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最后完成的文 本跟最初的构思差异太大确实,文学创作的过程不是受作者的意识所能控制的,其中渗透 着大量的无意识创造性,而不像其他非文学写作,可以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一步步完成这 也正是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原因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在“创意写作 书系”《成为作家》一书中也谈到,“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创意写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实践活 动无意识必须自由丰富地流动,按照需要打开所有的记忆宝藏,所有的情感、事件、情景, 还有储藏在记忆深处的人物与事件的密切联系;意识则必须在不妨碍无意识流动的情况下控 制、联系、辨别这些素材 ”所以她才建议作者在写作之前努力保留自己的想法,先别跟他 人讲述自己内心的故事,否则,一旦自己开始写作时就会发现,再想要努力把自己的故事写 完,已经索然无味,兴趣全无,因为在无意识之中,作者会认为故事已经写完了。

所以,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适当保持自己内心的紧张感,努力忘记事先意识到的诸多 计划和杂念,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状态,让个体无意识更多地参与你的创作进程,这样才能 创造出真正的、富有艺术张力的文学作品五、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文学语言跟其他的实用语言、科学语言、理论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等不同,它追求的不 是简单的表意的清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