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砥砺谱华章继往开来铸辉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回顾与展望中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贺光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志新元江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哈尼、彝、傣、白、苗、拉祜、汉等15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谱写了元江团结发展的和谐乐章,特别是自治县成立30年来,勤劳、勇敢、智慧、与时俱进的元江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开拓创新,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谱写了一曲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华章钟灵毓秀凸显广阔发展前景元江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南部,县城座落在元江两岸,距昆明220公里,玉溪132公里,昆曼通道的玉元、元磨高速公路由北向西南穿境而过,是云南省通往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也是距省城最近的热区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辖6乡4镇1农场,总人口20.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总人口的80%这里是一方历史古老、孕育革命的土地元江古称“西南荒裔”,夏商周时名惠笼甸,隋唐时名步头,元至元二年设元江府,民国二年设元江县,境内有反映人类远古时期活动的它克崖画等古文化遗址、遗迹48处,元江是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边纵”滇南游击武装斗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这里打响的“元江战役”被誉为“大陆上的最后一战”,以不可抹灭的功勋载入了滇南武装斗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史册。
这里是一方山高水长、充满神奇的土地境内山坝相间,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植被覆盖率62.9%,全县跨五个气候类型,形成“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独特立体型气候,坝区内常年无冬,终年无霜,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十分适宜种植芒果、香蕉、芦荟、茉莉花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宝贵的绿色资产和优势自然生态环境、红河谷两岸热带风光、哀牢山区神奇云海梯田、高山水库群、多彩民族文化和浓郁民族风情以及每年成功举办的“红河谷金芒果文化旅游节”使元江成为发展冬季避寒度假和山水生态旅游的理想区域,被誉为“红河谷中的太阳城、避寒胜地、水果之城”这里是一方资源丰富、前景广阔的土地境内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镍、金、铜、铁、石膏、蛇纹石等29种金属和非金属,其中元江镍矿属全国第二大矿床,镍金属储量53.1万吨,电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2.58万千瓦,全县拥有小水电站25座,装机容量10.22万千瓦,是全国首批命名为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拥有野生动物资源100多种,植物资源2000多种,丰富的矿产、气候、水能和动植物资源使元江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团结奋斗谱写元江壮丽华章自1980年11月22日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以来,发展始终是贯穿元江30年的主线,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超越一个个发展目标,攀登一个个台阶,从“治水办电、山坝结合、开发热区”的元江之路到“生态富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和“强矿电、壮烤烟、提热作、兴旅游”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适合元江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勾画出了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画卷。
30年来,元江因势利导,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自身资源优势,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积极组织实施切合县情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步伐,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50:25.7:24.3调整到2010年的29:31:40,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第二、三产业实力,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预计生产总值达300400万元,比1980年的4787万元增长61.8倍;财政总收入达32887万元,比1980年的514万元增长63倍;地方财政收入22300万元,比1980年的514万元增长42.4倍30年来,元江抢抓机遇,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央扩大内需的历史性机遇,着眼于打基础、增后劲,全力抓好水电路、城建、生态等关系元江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化程度达61.3%,治水办电成效显著,正在建设的桥头、罗垤两座大江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6万千瓦;城乡电网建设不断健全,通电率达100%,户通率达100%;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里程由1980年的738公里提高到2392公里,县乡公路全部实现硬化,公路畅通得到保障;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城面积从1980年的0.58平方公里扩展到5.0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28%,提高到2010年49.7%,增加21.7个百分点,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3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2平方米,2008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园林县城,城乡人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30年来,元江统筹兼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科技推广和应用不断加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三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1年;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设施逐步改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2010年参合率达91.3%,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扎实有效,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2010年,预计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比1980年的345元、121元,分别增长43.9倍、37.4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30年来,元江强基固本,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来抓,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铭刻着全县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前进足迹,书写着元江人民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豪迈情怀30年的沧桑巨变,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改革开放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委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正确性,证明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创业走出元江发展之路的坚定性和敏锐性正是这一切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推动元江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继往开来铸就未来繁荣辉煌今天的元江正处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将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以及建设滇中经济圈等重大历史机遇经过30年的发展,元江加快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为元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统筹社会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生态元江、活力元江、小康元江、和谐元江”全面推进经济强县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巩固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农业经济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继续巩固提升烤烟、畜牧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围绕特色产业积极推广各类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植高效农业特色产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以中低产林改造为契机,加快培育核桃、竹子产业,建设工业原料速生丰产林基地,释放林业资源;围绕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热区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依托龙头企业,推进芦荟、茉莉花、花卉、秋冬蔬菜和芒果、香蕉、荔枝、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把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元江资源优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强势。
做强矿电产业,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镍、铜、铁等矿产资源开发,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资源规模、规范开发,积极探索矿电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桥头、罗垤等水电站建设,不断加大电力资源开发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产业发展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电力需求;立足现有资源和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不断发展壮大建筑建材、制糖加工、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和木材加工产业;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积极引导企业适度集中,着力构建工业聚集区,发挥集聚效应,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立足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红河谷〃太阳城”旅游品牌,加快红河谷瓦纳沸泉、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不夜城等景区景点和哀牢山—红河谷自驾车旅游、乡村农家乐旅游等旅游项目建设,逐步把元江建成昆曼国际大通道和楚河经济干线交叉点上的重要旅游区和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驿站,打造成红河谷生态休闲、度假康体旅游胜地;充分发挥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房地产业,构筑元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全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牢牢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建设泛亚铁路等历史性机遇,坚持走“开放、引进、盘活、争取”的路子,以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科学规划、超前谋划和包装储备一批影响元江长远发展和富民强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提升项目筛选、包装、推荐、申报水平,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推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推进和谐元江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全县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综合开发力度,以实施彝族山苏支系安居房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及特困民族支系聚居区扶贫攻坚工作,抓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平等原则,全面落实县自治条例,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民族政策法规,维护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深入推进“平安元江”建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