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五行规律治则治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 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 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 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 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五行胜复规 律示意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 复的实际意义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 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 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 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 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 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 精、主水等功能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 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 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 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 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 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 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 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 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 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 如心火之 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 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 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 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 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 理论来说明的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 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 损,又能 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 有心(火)生 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 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 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1. 控制疾病传变: 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 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 肾等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以 影响到肝: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 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 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 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 愈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性治疗措 施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 不传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既要掌握疾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生克乘侮 关系,藉以根据这种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然,又 要根据具体病情而辨证施治,切勿把它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套用2.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综合四诊, 推断病情,而且也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制订治疗方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 气。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六十九难》)补母:补母即“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 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 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 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所以 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 导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补脾 气以益 肺气的方法治疗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 如肝虚证取用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来治 疗这些虚证,利用母子关系治疗,即所谓“虚则补其母”相生不 及,补母则能令子实— 者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这种肝之实疋 的治疗,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针灸疗法,凡是实证, 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 可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 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这就是“实者泻其子”的意思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除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外,还有单 纯子病,均可用母子关系加强相生力量所以相生治法的运用,主要 是掌握母子关系,它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凡 母虚累子,应先有母的症状;子盗母气,应先有子的症状;单纯子病, 须有子虚久不复原的病史这样,三者治法相似,处方则有主次之分2)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 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 肝肾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 证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 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 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 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 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 .该证表现为久咳不 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 脉弱等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 滋养肺肾法。
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 之妙”(《时病论•卷之四》)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 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 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 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的异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 过、 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的来说,可分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属 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而,在治疗 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 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 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一规律,预先 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抑强:用于相克太过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 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用疏肝、平肝为主或者木本克土,反为土 克,称为反克,亦叫反侮如脾胃壅滞,影响肝气条达,当以运脾和 胃为主抑制其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治 宜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以加强双方的功能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 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
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 抑强为辅但是又要从矛盾双方来考虑,不得顾此失彼4)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疏肝健脾法、 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临床表 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 气,矢气等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 法,又称敦土利水法、 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 水肿胀满之候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 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所谓培土制水法,是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 证如以脾虚为主,则重在温运脾阳;若以肾虚为主,则重在温阳利 水,实际上是脾肾同治法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 肺法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 — 金”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 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该证表现为腰 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 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亢,出现梦遗、 耳鸣、喉痛、咽干等,也称水不制火,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 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3.指导脏腑用药: 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 如青色、酸味人肝;赤色、苦味人心;黄色、甘味人脾;白色、辛味 人肺;黑色、咸味入肾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药的参考依据4.指导针灸取穴: 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 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 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 生克关系,所以,隋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 变化有着 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 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怒伤肝,悲胜 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 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即所谓以情胜情由此可见,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 用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 要机械地生搬硬套换言之,在临床上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 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