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06010761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照答案(上册)练习一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重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中文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象形的重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体现的事物之形,是以简朴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性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指事的重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会意的重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达一种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形声的重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意符表达意义范畴,声符表达读音。如:吐、忙、胡、破、故。有关转注,学术界见解还不一致

2、。一般觉得,它的重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措施,而是一种释义条例。假借的重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如何辨别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长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

3、。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导致一词多义的主线因素。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状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种词意义的古今演变状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辨析词的本义,一方面要从分析字形入手。由于中文的形体构造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另一方面,拟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明。一般说来,一种字的字形所体现出来

4、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干较为精确地辨别词的本义。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觉得心气必从鼻出,因此字形表达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觉得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5、。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汇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杰出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上午。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上午,用的是本义。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

6、,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8盖本局限性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本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阐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A)组: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间,参与。引申义。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

7、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间,缝隙,空隙。本义。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间,隔些时候。引申义。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乘间,暗中。引申义。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间,中间。引申义。(

8、B)组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发,差遣。引申义。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发,射箭。本义。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发,启封。引申义。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发,出发。引申义。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发,开放。引申义。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发,兴起。引申义。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发,发挥。引申义。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发,发扬。引申义。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发,震动,爆发。引申义。八 解

9、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阐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畴扩大。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畴缩小。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畴扩大。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限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

10、品等意义,今义为货品,词义范畴缩小。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畴扩大。6书于石,因此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因此,古代是词组,表达凭借、手段、方式、措施、因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成果或结论,词义范畴缩小。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去,词义转移。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畴扩大。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

11、购买,词义范畴扩大。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畴转移。练习二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种是本义,哪一种不是?请阐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应”,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

12、义,是引申义。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种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但是数种。(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

13、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阐明。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变化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

14、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体现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体现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体现的含义是“(主语)觉得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觉得宾语“我(指邹忌)”长得

15、美丽。2两者的使用范畴不同。可以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三 举例阐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背面引进行为动作的积极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她人擒获。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积极者,有时“为”后的积极者可以不浮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讥笑,浮现积极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浮现积极者。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积极者置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