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05998370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因此总会遇到来自药物方面、机体方面、用药方法方面以及环境方面诸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而且有时甚至还能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因此,在临床用药时,一方面应掌握各种常用药物固有的药物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运用药物防治疾病,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第一节 动物方面的因素一、种属差异多数药物对各种动物一般都具有类似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动物的解剖构造、生理机能、生化特点以及进化程度等的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水合氯醛对马是良好的麻醉药,牛、羊比较敏感,猪却能忍受;催吐药

2、对猪、犬易引起呕吐,马就不易呕吐,用于牛、羊则呈现促进反刍和祛痰的作用。反刍兽因有复胃结构,其消化特点迥异,给予不稳定药物时易被破坏,如内服洋地黄等时,往往无效,或药效出现很慢。猫对吗啡出现高度兴奋而不是抑制。有的家畜对某些药物特殊敏感,如牛对汞剂,猫对石炭酸等几属禁忌范围。家禽对有机磷酸脂和呋喃类药极为敏感。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如北京鸭就比其他品种鸭对硫双二氯酚敏感得多。这些在用药时,都必须加以注意。二、生理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差别很大。幼龄、老龄动物及母畜一般对药物比较敏感。这除体重因素外,幼畜药酶活性较低,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老龄动物则因机能衰退,

3、对药物转化能力弱,因此均比较容易中毒。例如氯霉素对仔猪毒性就大。怀孕母畜对某些药物亦比较敏感,怀孕初期易致胎畜畸形,怀孕后期要避免应用拟胆碱药和能导致骨盆器官充血的峻泻药,以引起流产。泌乳期间应考虑药物是否经乳汁排出并引起幼畜中问题。体重不同的同种家畜对相同剂量的药物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要想得到相等的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就必须按体重计算剂量。脂溶性药物易贮集在脂肪组织中,对多脂肪肥胖的动物适当增加剂量是必要的。三、个体差异在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同种动物中个别个体对药物有特殊的敏感性,称为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很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个体差异包括量的差异和质的差

4、异,现分述如下:(一)量的差异 个别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个体,给予较小剂量就能引起强烈的反应或中毒者,称为高敏性。另一方面,还有个别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比一般个体低,必须给予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治疗效果,称为耐受性。例如硫酸钠对个别马匹必须用8001000g才能引起下泻作用。(二)质的差异 由于个别个体体质的特殊,对药物呈现与众不同的反应,是质的差异。有以下两种情况:1.特异质 这是体质的特殊。一般给马注射吗啡后,产生痛觉减轻,中枢抑制,并能很快安静下来;但临床上偶尔见个别马匹在给吗啡之后,反而兴奋不安;也有出现荨麻疹瘙痒等特异质反应的。2.变态反应 这是免疫反应异常的一表种现,

5、例如应用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详见第二章)四、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病理状态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常能影响药物的作用,一般是在病理情况下对药物较为敏感。例如治疗剂量的解热药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但能使病畜升高的体温恢复正常;洋地黄强心甙只有在心脏机能衰竭、血液循环调节障碍时,才产生治疗效果;在呼吸处于抑制状态的时候,尼可刹米作用才显著;神经功能抑制时,能耐受较大剂量的兴奋剂,反之亦然,等等。瘦弱、营养不良的动物对同样剂量的药物比较敏感,如缺钙的牛、羊用四氯化碳驱肝片吸虫时,就容易中毒;饲料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或钙、镁等成分,可使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肝功能障碍时,对药物转化能力降低,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

6、作用便得到加强或延长,还可能增加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发生障碍,必须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否则会因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中毒。在循环机能减退、休克和脱水的情况下,药物的吸收、转运发生障碍,也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第二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关系密切,已如前述。各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将在各论有关章节加以讨论。药物的化学性-包括药物的稳定性、酸碱性和解离度等,以及某些物理性状-溶解度(脂溶性、水溶性)、挥发性和吸附力等,都能影响药物的作用。一般地说,水溶性药物容易吸收,但硫酸镁虽易溶于水,内服却难吸收。难溶性的硫酸钡在医学上内服作为钡餐造影,而

7、可溶性的钡盐,如氯化钡却是对中枢、平滑肌毒性有很强的毒物。酸性药物易丢失H+,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碱性药物易接受H+,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其解离度的高低,还受体液pH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转运。解离高的药物一般脂溶性较低,不易穿透类脂质屏障。有些药物是通过其物理性状而发挥作用的,如药用炭吸附力的大小决定于其表面积的大小,而表面积的大小与颗粒的大小成反比:颗粒越细,表面面积越大,其吸附力越强。灰黄霉素口服吸收量与颗粒大小有关,细微颗粒(0.7um)的吸收量比大颗粒(10um)高两倍。二、剂 量在安全范围内,药物的作用也因剂量大小不同而有差,一般表现为量的差异,即剂量愈大,血药浓度愈高

8、,作用愈强。(图3-1、图3-2)但有的药物随剂量由小到大,其作用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大黄小剂量时有健胃作用;中等剂量时出现止泻作用;而大剂量时则表现泻下。又如大多数金属性收敛药用于局部时,低浓度时表现收敛作用;中等浓度则出现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腐蚀作用。在临床用药治疗疾病时,为了安全用药,必须随时注意观察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并及时调整剂量,尽可能做到剂量个体化。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群体给药时,则应注意药物少量、混匀,防止个别动物超量中毒的问题。三、剂 型把药物制成便于应用的各种形态,称为剂型。药剂是药物投入体内发挥药效作用的第一个过程。制剂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药效的发挥关系重

9、大。不同质量的药物制剂,乃至同一药厂不同批号的制剂,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以及血中药物浓度,进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研究药在机体能发挥最佳药效的合理剂型,是属于生物药剂学的范畴。一般地说,气体剂型吸收最快,如吸入性麻醉药和气雾剂吸入后从肺泡吸收,就比液体剂型来得快;液体剂型次之;固体剂型吸收最慢,因其必须经过崩解和再溶解的过程才能被吸收。酒精属于脂溶性的、不易解离的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又是许多药物良好的溶媒,因此由它制成的酊剂,广泛用于临床。在兽医实践中,既要求选用吸收快并能在血中迅速建立有效浓度的速效制剂,也要求能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而又能减少给药次数的长效制剂,以及各种类型的缓释剂型。如置

10、于瘤胃的弹丸和驱避蝇、蚤、虱等的项圈都是通过缓释发挥作用的例子。同时还要根据集约化饲养大群畜禽防治工作的需要,改革和创制新剂型,如气雾剂、涂皮剂等,都有节时省工的特点,易为群众所接受,值得重视。第三节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一、给药途径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不同的给药途径一般主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吸收量以及血中的药物浓度,因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强弱。但个别药物也因给药途径不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性质。例如硫酸镁内服产生泻下作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则产生中枢抑制、抗惊厥作用。至于临床应采取哪一种给药途径则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现将常用的各种给药途径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简介如下。(图3-

11、3)(一)内服 药物用灌角或胃管经口灌服后,主要在小肠吸收。药物在胃肠吸收比其他给药途径慢,起效也慢,而且易受许多条件如胃肠内食糜的充盈度、酸碱度(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幽门的启闭以及胃肠疾患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药物吸收缓慢而不规则。一般易被消化液破坏的药物不宜内服,如青霉素。内服药物吸收后,须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经肝脏时大部分被灭活,即所谓第一关卡消除。因此,这种药物就需要考虑增加剂量或改用其他给药途径。内服一般适用于大多数在胃肠道具有吸收作用的药物,也常用于在胃肠道难以吸收从而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后者如磺胺脒等肠道抗菌药、驱虫药、制酵药或泻药等。(二)注射法 药物通过皮下、肌肉或静脉注

12、射进入体内,优点较多,临床上常用。1.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把药液直接输入或滴入静脉内,其优点是作用迅速,剂量准确,效果可靠,可用于急性病例。由于血液中含有多种缓冲系统(如重碳酸、磷酸及蛋白质缓冲系统)故可注入高渗或带有刺激性的药液,但应注意千万不要将药液漏到血管外。对注射液要求较高,必须澄清、无异物或热原。油剂、混悬液不可静脉注射。注射时千万勿使气泡进入静脉。较大容量液体宜采取静滴,速度可根据病情及添加药物的浓度而定。多种药物混合静注时,应注意其配伍禁忌。2.肌肉注射:常用于一般兽医临床,对药物吸收速度不如静脉注射快。部位多在感觉神经末梢少、血管丰富的部臀。吸收较快;注射油溶液或混悬液等长效制

13、剂,多形成贮库后再逐渐散开,吸收较慢,好借以维持较长作用时间,保持药效稳定,并可减少注射后可致局部坏死,形成硬结,不宜作肌肉注射。对刺激性轻微的药物可作深层肌肉注射。3.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缓缓吸收,其发生作用的速度比肌肉注射稍慢,但药效较持久。混悬的油剂及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作皮下注射。4.腹腔注射:多用于不能内服或静脉注射但又须补充大量营养性液体的病畜。因为腹腔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吸收速度较快,效果较好。腹腔感染时亦可注入化疗药。但腹腔不能注射刺激性药物。(三)直肠、阴道及乳管内注入 主要目的是在用药局部发挥药物的作用,如用药治疗阴道炎、滴虫病或乳房炎时

14、注入青霉素。直肠给药,除了通过灌肠解除便秘之外,还可以给不能内服或静脉注射的患畜补充营养(葡萄糖)或给予水合氯醛作基础麻醉。直肠给药后,吸收的药物由直肠后静脉,经髂总静脉,入后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因此有免除第一关卡消除的优点。但直肠吸收功能较差,并且受直肠内容物干扰,因而需较大剂量。(四)皮肤、粘膜用药 主要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疗皮肤、粘膜疾病或消灭体表寄生虫等。完整的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很差,但有伤口时,能增加对药物的吸收。临床上在治疗体表寄生虫时要注意外用药物接触皮肤面积的大小和涂药的次数,以免吸收增多而中毒。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可用于粘膜。应用动物油脂作软膏的基质,可增加药物对完整皮肤的

15、渗透能力。目前已开始应用涂皮剂的办法驱除消化道线虫取得成功,这又是一个方便的给药方法。(五)吸入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以及气雾剂可应用吸入法给药。此法给药方便易行,发生作用快而短暂,如输氧、吸入麻醉或治疗某些呼吸道炎症以及气雾免疫等。现行的气雾免疫法,在集约化养鸡场或大规模饲养条件下,是很有前途而且值得重视的一种给药方法。二、给药时间许多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应用,可以提高药效。例如,健胃药在动物饲喂前半小时内投予,效果较好;驱虫药应在空腹时给予,才能确保药效。一般内服药物在空腹时给予,吸收较快,也比较完全。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要求在饲喂前1h或饲喂后1h给予为宜。目前认为,给药时间也是决定药物作用

16、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以时间生物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间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性。它揭示了由于给药时辰和季节不同,相同剂量药物的作用强度可有很大差异。目前对昼夜节律研究较多。一般说来,药物在白天代谢较快,在夜间代谢较慢。如在临床上可见到破伤风病畜夜间用较小量镇静剂可达到镇静目的。许多药物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另外,在给母畜催情时。给药时间上也必须与性周期合拍,效果较为明显,否则效果不显。这也是一个受周期节律性影响的例子。其他还有月节律,同样影响药物的作用。因此,目前认为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具有普遍意义。打破了同一药物相同剂量所产生效果相同,与时间无关的观念。但目前在畜禽方面的研究资料尚少。三、用药次数与反复用药用药的次数完全取决于病情的需要;给药的间隔时间则须参考药物的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