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摘要】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一致之处是:均注意建立中央、地 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均力求在课程设置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创造条件;均从儿童 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课程门类,编制课程标准但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世界绝大多数 国家和地区不一致,改革中课程结构的稳定程度也明显不同,对设置外语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差异更大中国的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既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又应顺应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关键词】中国 世界 初等教育 课程改革 比较 我国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近十多年世界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既应当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改革,也应当是反映共同的时代需求、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改革因此, 对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比较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本文主要着眼于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比较一、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立足当代,兼顾二战以来的课改历史,重点了解与研究了近十 多年美、日、俄、澳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考察了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具有汉文化背景 的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也考察了泰国、印度、埃及、坦桑尼亚、智利等具有代表意义的发展中国 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初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具有以下发展趋势(一) 在课程目标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较为注意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和儿童的发展需要,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倾向于将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 (又称“基础 学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具体些说,除了传统的读、写、算基本技能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十分关 注信息技能和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日本 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初等教育课程方案,一方面仍然重视传统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在适当减轻儿童总体课业负担前提下增设了一门新课程——“综合学习”课程新的课程方案规定,这 一新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延续到初三,在时间上跨越7 个学年在新的小学课程方案中,这一新课程所占的总比例 是 8.0%这一比例,超过了社会和理科, 仅次于国语、算术和体育开设这一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 为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开创特色教育提供时间保证;其二,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 现,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时间保证;其三,使学生能够主动灵活地适应急剧变 化的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学到一般教科书里学不到的东西。
显然,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基 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方面的不足二) 在课程结构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基本结构已趋于成熟与稳定,有关改革主要表现为 局部性的微调二战结束以来,以美、日、俄、英、法、德、意、澳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性初等教育课程改 革,差不多每几年或十多年就来一次经过多次研究和改革,20 世纪后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初等教育课程的基 本结构已趋于成熟和稳定在此次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只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 局部性的微调,课程结构的基本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例如,日本只对原有的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进行了两项局部性调整:一是适当削减了国语、算术、理科、社 会四门课程的课时比例,二是增设了“综合学习”课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等 国家和地区,也都没有对课程基本结构作大幅度调整从课程门类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的主流性初等教育课程,可依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依次排列为:(1) 语言课程;(2)数学课程;(3)科学课程;(4)艺体课程;(5)德育课程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初等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 果需要,一般只会出现局部性的微调。
三) 在课程实施策略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当前,绝大多数国家和地 区,注意让学生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活动课程门类的挑选、各类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发挥自己的 自主权和主动性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就是自主性很强的课程新加坡的初等教育,其主体是以语言训练为首 要内容的双轨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分流时,学校和老师都为学生的自主选择留下较大余 地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在地方性必修课程中,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和主动性留下一定空间但总的说来,在目前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生选择的余地还十分有限预计随着教育民主化的加强,在今后的改革中,人们会更加重视学生在课程选择、课业进行和课程评价过程中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四) 在语言课程的设置方面,绝大多数语言复杂、不同语种间交流频繁的国家和地区,从小学就开始开设外语 课程在小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从几年级开始开设?每周的授课时间应为多少?对这 些问题,人们往往持不同的意见在当代各国各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呈现出的趋势是:如果社会生活中多数居民要程度不同地使用 外语,则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否则,在小学暂不开设外语课程。
比如,由于欧洲国家语言复杂,不同民族或国家间 交流频繁,加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意大利、法国等国把外语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来开设再如,香港、新加坡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在上述国家 和地区,有的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外语课程,有的从二年级开始,有的从三年级开始但美国、日本、俄罗斯、 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小学并不开设统一的外语课程总的说来,除欧洲部分国家外,在小学就开设外语课程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五) 在课程设置权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倾向于为地方、学校和教师留下发挥课程设置主动权的空间由于历史传统、民族构成、经济与文化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美国、英国、澳大 利亚等许多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连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框架 都没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行其是,至少带来以下几个问题:(1)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2)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建立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无法发挥以教 学质量评估为基础的管理功能;(3)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水平相差太大,给学生转学或升学后的教育带来 很大困难。
近十多年来,大多数没有建立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程度不同地致力于研究和制订 基本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在具体做法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和地区直接研究和颁布比较具体的指令 性的统一课程方案;有的国家和地区先颁布指导性的统一课程方案,作为条件成熟时实施指令性方案的基础;有 的国家和地区只提出一个统一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在推出这一框架的同时公布课程标准,并建立课程水平达 标测试制度,以此规范课程的实施和进行教育质量管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致力于研究和制订基 本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的同时,注意为地方、学校或教师发挥课程设置自主权预留空间地方、学校和老师在课程设置上的自主权,体现在统一课程授课时间的安排,特色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数量、 门类、目标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国,都注意在必修课程中为地方、学校和教师 留下发挥自主权的空间,其中俄罗斯同时在统一必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活动课程几方面为自主权预留空间;法 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则主要体现在地方课程或 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
二、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一致之处我国当前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1)在课程目标方面,淡化对知识的注意力,将传 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人的基本素质教育;(2)在课程理念方面,变“关注知识”为“关注人”,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和社会对人的需要;(3)在课程结构方面,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整合课程门 类;(4)在课程评价机制方面,强调基本素质的和谐发展,提倡形成性评价;(5)在课程管理机制方面,建立中央、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通过比较,我们认为,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 一致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 均力求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来说,没有一个统一或大体统一的课程体系及主干学科的课程标准,就无法 进行宏观的初等教育质量管理,无法保证教育质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语言 与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就会较难以执行完全统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这一原因,绝大多数在经济发展水 平、文化教育传统、语言与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的国家,在近十多来陆续展开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 都致力于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力图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 来,将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例如,近十多年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逐步推行这一课程政策我国是一个幅员 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教育的传统与条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方面, 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当前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注意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推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 的课程管理政策,不仅符合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也符合我国国情二) 均注意在课程设置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创造条件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时,十分注意为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权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 自主挑选或参与挑选选修科目和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评价或参与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在世界各国、 各地区开设的初等教育学科课程中,日本的“综合学习”、新西兰的“课题研究”等带有较浓综合实践色彩的课程, 是最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权的课程我国当前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自主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主张让学生自主挑选或参与挑选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评 价或参与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与过程在我国新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有 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权的课程。
三)均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课程门类、编制课程标准 在当代西方许多国家,社会需要和儿童发展的需要,是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支撑点在当代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较为注意社会需要与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为了更好地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发展需要,日本 2002 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方案,将兼顾这两种需要的“生 存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新的“综合学习”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实现这一目标 服务的总的说来,我国的近现代教育,比较注重社会需要,较为忽视儿童发展需要上世纪 80年代中叶以来,这种偏颇开始得到纠正;但由于考试的束缚,这种纠正一直是有限的本次课程改 革,十分注意这两种需要的结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口号和宗旨这两句口号的同时提出,体现了兼顾这两种需要的教育理念此次课改,将原有的“思想品德” 课程、“社会”课程整合为“品德与生活”(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艺术”课程取代原有的“音乐”与“美术”,提倡课程内容“回归生活”等,正是为了体现兼顾两种需要的教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