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证据法》教学大纲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01KB
约9页
文档ID:405826980
《证据法》教学大纲_第1页
1/9

《证据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T06054课程名称: 证据法 evidence law课程类型: 专业课先修课程: 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面向对象: 本科开课单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总学时数: 36 理论学时: 36 其他教学学时: 0学分:2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证据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前沿学术成果,使学生理解证据法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系统掌握证据法学以及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相关原理, 做到能够正确区分各种证据的不同特点,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司法个案及相关法律问题 同时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通过案例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法学运用能力能力培养要求:法律事实的判断和法律逻辑推理能力;法律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分析和处理各种诉讼案件证据的能力;较强的社会交往、沟通与协作能力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第 1 章 证据法学概述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证据法的性质、渊源和立法模式1.2 证据法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11.3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 本章内容是学生的入门课, 要求学生对我国证据法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有清晰的认识, 对证据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所把握,认识我国证据法的学科定位、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 难点: 证据法的概念、 证据法的学科定位、 研究对象其它教学环节:无第 2 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1.2 我国证据法的历史沿革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古代和近现代证据立法, 掌握我国古今证据立法的历史脉络与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国外证据立法的特点与自由心证制度、亲亲相隐在我国证据法中的体现与作用;我国三大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其它教学环节:讨论三大诉讼法的修改的意义第 3 章 证据法的历史发展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1.2 中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 理解并掌握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重点、难点:我国古代证据法学研究的思想与历史意义;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趋势其它教学环节:讨论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主要特点第 4 章 证据法的基本理论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认识论21.2 价值论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证据法在哲学上以及诉讼上的认识论的不同含义与特点, 理解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证据法在价值论中的六项内容的具体含义与意义。

重点、 难点: 证据法在哲学上以及诉讼上的认识论的不同含义;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其它教学环节:讨论证据法在价值论中的主要体现第 5 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基本原则概述1.2 证据裁判原则1.3 程序法定原则1.4 无罪推定原则1.5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原则的作用和意义, 理解证据裁判原则与程序法定原则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无罪推定原则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含义与理论基础重点、难点:程序法定原则及无罪推定原则意义,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理论基础其它教学环节:无第 6 章 证据概述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证据的概念1.2 证据的属性1.3 证据的意义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证据的概念及形式, 理解英美法系证据的关联性和可采性以及大陆法系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掌握我国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可采性重点、难点:大陆法系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我国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可采性各自内涵以及俺这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它教学环节:课堂讨论、案例讲解3第 7 章 证据种类学时:3 课时主要内容:1.1 概述1.2 物证1.3 书证1.4 证人证言1.5 被害人陈述1.6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陈述和辩解1.7 当事人陈述1.8 鉴定意见1.9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1.10 现场笔录1.11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证据种类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三大诉讼中八种具体证据种类的主要规定及内容。

重点、难点:被害人陈述与当事人陈述区别;鉴定意见特殊性以及司法体制;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特别规定与作用其它教学环节:课堂讨论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的关系第 8 章 证据的分类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证据分类概述1.2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1.3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1.4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1.5 直接证与间接证据1.6 本正与反正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证据在学理上的分类, 理解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直接证与间接证据之间的区别,掌握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本正与反正的区别和意义4重点、难点: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与间接证据之间的区别;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本正与反正的所产生的各种法律后果其它教学环节:相关案例研讨第 9 章 证据规则学时:3 课时主要内容:1.1 证据规则概述1.2 关联性规则1.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4 传闻证据规则1.5 最佳证据规则1.6 意见证据规则1.7 口供补强规则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证据规则的概念与体系, 理解关联性规则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划分, 掌握传闻证据规则与意见证据规则的区别及联系重点、难点:我国最佳证据规则立法状况;对口供补强规则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研讨、课堂讨论第10章 证明概述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证明的概念1.2 证明的构成1.3 证明的分类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证明的概念, 认识和理解证明的构成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具体分类重点、难点:证明的构成的主要内容,证明分类的区别其它教学环节:案例分析、讨论第11章 证明对象学时:2 课时5主要内容:1.1 证明对象概述1.2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1.3 民事诉讼证明对象1.4 行政诉讼证明对象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对象的含义和意义, 理解我国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及内容, 掌握民事与行政诉讼证明对象主要范围重点、难点: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及内容;民事与行政诉讼证明对象主要范围其它教学环节:司法考试题分析、案例分析第12章 证明责任险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证明责任概述1.2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1.3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1.4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证明责任涵义和意义, 理解民事诉讼证明责任、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主体与内容, 掌握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重点、难点: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及分配条件;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与法律后果其它教学环节:习题解析、典型案例分析。

第13章 证明标准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证明标准概述1.2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1.3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4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证明标准的内涵及意义, 认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基本要求, 掌握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行政诉6讼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重点、难点: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特点及司法适用;我国民事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基础其它教学环节:无第14章 刑事诉讼证明过程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刑事证据的收集1.2 刑事证据的保全1.3 各种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1.4 全案证据的综合审查判断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各种刑事证据的收集与保全的含义及内容, 认识与把握各种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方法, 掌握全案证据的综合审查判断及法律适用重点、难点:我国各种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的基本规定;全案证据的综合审查判断的具体运用其它教学环节:习题解析、课堂讨论第15章 民事、行政诉讼证明过程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民事诉讼证明过程1.2 行政诉讼证明过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诉讼证明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民事诉讼证明过程和行政诉讼证明过程的逻辑与法律规定重点、难点:行政诉讼证明过程的逻辑推理;民事诉讼证明过程的法定要求。

其它教学环节:无第16章 推定与司法认知学时:2 课时主要内容:1.1 推定1.2 司法认知7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推定与司法认知基本含义与作用, 理解并掌握推定与司法认知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具体内容重点、难点:推定与司法认知各自涵义及作用;推定与司法认知的逻辑关系其它教学环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三、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证据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章节有证据法的基础理论、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证据的种类、证据的分类、证据规则、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推定与司法认知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一是证据法的基础理论的讲授; 二是证据的种类的认定;三是证据规则、证明对象的把握;四是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的理解; 五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提高四、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推荐教材樊崇义主编 . 《证据法学 》(第六版) ,法律出版社,2017.06.2. 推荐参考书[1] 魏中礼著 . 《刑事侦查学》(第三辑),法律出版社,2015.01.[2] 张保生编 . 《证据法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09.[3] 何家弘、刘品新著 . 《证据法学》(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3.08.[4] 王洪著 . 《法律逻辑学》(第二版) .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09.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评价结构: 本门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 以 100 分为满分,60 分为及格。

学期成绩根据平时考核、期末考试两部分8成绩计算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学期成绩的 30%,期未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 70%平时考核含作业、课堂测验、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考勤等形式,期末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把握程度,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六、学时分配表章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学时 ,2 2 2 2 2 2 3 2 3 2章次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学时 2 2 2 2 2 2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