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05757382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解题方略(合肥六中余良海).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平GUO,YHYX94,百度本讲义的目的一个织补知识网络的机会,一遍答题常见方法的提醒,一次习惯性错误的纠正。本讲义的布局以知识点和知识网络为经线、以同学们在答题时出现的错误为纬线。本讲义的说明知识积累不涉及,题型预测不负责,点石成金不可能。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必须具备的知识诗歌的主旨表达途径分类,诗歌的题材分类,古代诗歌的常用物象的传统意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广义和狭义分类及其具体涵盖,一 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错误审题不准:没有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定势思维:表现在主旨把握定型化,答题角度固定化,答题详略格式化。只答概念:不具体联系诗歌内容。基础不牢:基本概念不清,文化常识不懂,常规术语不会。半途而废:

2、很多情况下要求要点不全面。主次不分:主要表现在表达技巧时不知道哪是主要,哪是次要。诗歌鉴赏题型和答题模式一 形象鉴赏型1 提问模式(1)形象常见的提问方式描写了哪些景象?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形象?(2)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要会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要知道诗歌中描写了哪些物象,在这些物象有什么特点,尤其是这些物象有哪些文化内涵,表达了民族怎样的特定心理,进而刻画了这样的任务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思考景物怎样组合,总体特色是什么,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要借助想象走进意境,要随着诗

3、人的想象和联想去联想、想象、勾连、填补诗中的留白,从而走进意境,揣摩作者的情感。3 规范答题模式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找出并描绘诗歌中的形象(是什么形象)(一般可筛选描绘形象的词语)。 概括形象特点。 揭示作者的情感(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例子1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首诗上阕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正确答案: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的生活内容,表明诗人喜欢一辈子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错误答案:描写了诗人在乡间的悠闲生活,也写出了造物主

4、对人才的闲置不用毫不可惜,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首先是审题不准,没有看到题干要求只限于上阕,其次,定势思维和积累不够,一遇到诗人抒发怀才不遇是就会用报国无门。)意境类答题答题步骤:要注意景、境、情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就是要求答出“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忠实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一定要具体。例子2望秦川(1)李颀秦川朝回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有客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释(1)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2

5、)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3)归欤:归去。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描写的意境有何不同?正确答案:前四句描写出了秦川辽阔高远,太阳东山升起,远近山峰一派明净,京城宏伟壮观的明净壮丽景象。后四句描写出了万户竹林秋声飒飒,五陵松树颜色深浓,秋露寒冷的萧条清冷景象,两相对比,表现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对京城的依恋和惆怅之情。错误答案:前四句描写了景物的壮丽,后四句描写了景物的萧条,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意境题一般要联系内容作具体回答,而且表达得感情也要具体,不能只说什么感情)二 语言鉴赏型1 提问模式(1) 炼字型提问模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

6、认为它好在哪里?某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 炼句常见提问方式:某句是全诗关键,为什么?说说某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诗在全诗最有表现力,为什么?谋句诗有什么意味?(3)分析语言型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和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2把握思考模式炼字中要特别注意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形容词、特殊词(色彩词、叠音词、拟声词)。炼句中要特别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感情;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分析语言风格题型不需要涉及到个别词句的语言运用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的语言风格。常见的语言

7、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庄重/幽默2 规范答题模式(1) 炼字类 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并分析手法。 展开联想把该字代入诗词中描绘景象。 分析手法点出该字在诗词中烘托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例子3汴河亭许浑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隋炀帝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了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南朝陈后主筑。颈联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正确答案:“浮”“动

8、”最为精妙。两个字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动”字把震天的鼓声使行云凝滞并使星辰摇动的赫赫声势描绘出来,“浮”字把锦旗闪动时日月在波涛中浮动的画面再现于读者眼前。错误答案:“浮”“动”,“动”字写出了鼓声振动了星辰;“浮”字写出了日月好似浮在河中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隋炀帝骄奢淫逸生活的讽刺。(少了夸张手法,而且在回答这个字的作用时又没针对性,存在跳跃,说明该生不知道这个字的真正作用。)(2) 炼句类 对该句进行分析,注意层次及手法。 根据该句在诗歌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点出其对表达主题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子4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请说

9、说“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句描写的成功之处。正确答案:这一细节描写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错误答案:委托捎信的人出发之前,诗人担心有些话没有说尽,有打开家信再添加内容。这个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对全文起到总结作用。(该答案犯了两个错误,首先是详略不当,炼句型不要求全部描述;其次是定势思维,不是所有的最后的句子都是起到总结作用。)(3) 分析语言类 用一两个双音节词语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用诗词中相关词语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 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例子5杂

10、 诗王 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怎样的特点?正确答案:平易朴实。“故乡来”“故乡事”“着花未”都是日常口语;语气是朋友促膝谈心,亲切自然;修辞上运用了设问句,也如同日常语言。从而把思念故乡的感情表达得自然、含蓄、深沉。错误答案:语言朴实平易。你从故乡来此,应该知道故乡的事。你来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美丽的窗前的梅花开放了吗?在这首诗里,作者借一枝寒梅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先是语言风格题不要求详细描述,只要从原诗中找出相关词句作说明。不仅要考虑词句,还要考虑语气、语调。)三 表达技巧鉴赏型1 注意提问方式(1)直接考查类这首词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

11、手法)?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表现技巧(2)间接考查类诗人如何抒发情感的?2 把握思考模式(1) 掌握相关的诗词鉴赏术语,表达时能够专业的,准确的运用专业术语,常见的表达技巧烂熟于心。(2) 审清题意,多角度思考。 首先要审清问的是什么。如果是修辞手法,就要具体明确的点明何种修辞手法;如果是问表达技巧、艺术特色,就要先考虑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然后是表达方式,最后是谋篇布局;如果问表现手法,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再要审清问的是一种或者是多种。3 规范答题模式(1) 完整型:揭示技巧+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感情)(2) 简单型:揭示技巧。例子6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

12、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这首词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是具体分析。正确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作者在词中借骤急的的西风、惨淡的月色、高楼的雁叫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运用了衬托手法。以时光“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来衬托人未归。运用了拟人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易逝,容颜易老的伤感。错误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直抒胸臆,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离别时的伤感之情。(这个答案错误很多,仅得1分,因为犯了审题不准、定势思维、空中楼阁、基础不牢、半途而废、主次不分等许多错误)四 情感把握型1 注意提问模

13、式(1) 从全局全篇入手提问方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蕴含了怎样的复杂情感?从全诗看,诗人的前后情感有怎样的变化?(2) 从某一句或几句入手的提问方式这一句(或一联)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几句写出了怎样的情和景?2 把握思考模式(1) 认真、仔细阅读诗歌本身,见景悟情,由表及里。重要的是找出情语品味。另外,借助诗题、注释、作者等信息揣摩、体会。(2) 了解古人抒发感情的特点:抒情往往是复杂的,富于变化和发展的,含蓄深沉、曲折的。(3) 了解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古人尤其注重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方式多样,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物形象抒情、用典抒情。3

14、 规范答题模式答思想感情题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因题而异。大体模式如下:全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情感。例子7天净沙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正确答案:首先写了偏僻的村庄、薄暮的残霞、淡淡的暮霭,古树乌鸦的静态画面和月光下的一只飞鸿的动态画面,后面描写了明丽的青山绿水和颜色鲜艳的花草树叶,表达了。通过前后对比,表现了由迷惘惆怅到欣喜愉悦的感情变化。错误答案:作者借助孤村、寒鸦、雾霭、和大雁的意象,表现了诗人远离家乡,孤独凄凉,思念家乡的感情。(此答案不全面没有涉及到手法;主旨把握不准:因为一只大雁就想到是

15、思念家乡,典型的定势思维)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要求:1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3)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连点成线。2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1)体会命题意图。(2)明确答题方向。(3)寻找阅读区间。(4)确定答题方法。3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1)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2)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3)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角度。(4)有效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常见错误:概括跨层:不在同一层次概括。其余错误和诗歌鉴赏的错误大体相同。散文类文本阅读一作用分析题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