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KB
约11页
文档ID:40564762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1/1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 单元目的: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类文明的创造、宇宙生命的奥秘等 2、学会根据不用的阅读内容,选择相对应的阅读方法 3、区分描绘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分析^p 三篇现代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p 】《竹节人》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内容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教师没收,结果却发现教师也与他们一般,喜欢竹节人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大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可以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 【学情分析^p 】六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所学的知识和应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些衔接的问题因此需要为学生打好根底,让他们在掌握根本字词知识的同时,学习阅读此类记叙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构建阅读的支架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文章与自身现实生活的联络,体会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2.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对斗竹节人的描写,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检查预习,新课导入 1. 声音响亮,朗读标题 2.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蹲 风行 俨然 破绽 颓然 沮丧 前功尽弃 挖空心思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心满意足 化为乌有 二、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 1.师:作者是怎么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 明确:自已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2.师:你们见过竹节人吗?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明确:第3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灵敏机动:“纳鞋底”“缝衣服”的区别〔纳:补缀,补缀;现多指密密地缝〕 请1-2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师:你们的童年光阴,又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异? 明确:,电视,书〔自由发言〕。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 补充材料: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才逐渐普遍而我们的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 4.师:让我们通过课文,再来仔细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稍后举手交流〔2-3名同学〕 明确:句子有无特殊描写手法,细节的生动点在哪里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年纪——拟人 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形状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一不小心,掉笔”〕 〔2〕“把串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 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小结: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板书:想象画面〕 三、利用时间人物,学习阅读方法 1.师: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通过时间、人物〕 明确:“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教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时间: 文章把“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三个时间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 人物: 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人物,一个是孩子们,另一个是教师 文中“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都表现了教师的严肃,可怕的形象 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教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教师与“我们”相似的特点 小结: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展分析^p ,这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理解人物性格〔请学生补充地点变化:教室、办公室的窗口〕 2.师:请同学们根据分析^p ,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上课时教师的表现〔教师大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所观察到了教师的形象〔只见教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明确:朗读过程中,注意下课时的淘气、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3.师: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分成了哪两个局部来写,清楚是什么? 明确:一是描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而是记叙“我们”玩竹节人的经过 4.师:刚刚我们提及,下课到上课时的这段经过,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络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文章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考虑一下,我们下课时会做什么?模拟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等会儿简单交流 明确:突出下课的吵闹,活泼,上课的安静,紧张 总结:这堂课,我们认识了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总结一下我们在这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展分析^p ,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络实际帮助理解 四、回家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 五、板书 《竹节人》 范锡林 时间 地点 画面想象 人物 联络实际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p 】《宇宙生命之谜》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类文章,其中科学术语比拟多,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可能有些难度。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究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情分析^p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那么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究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的】 3. 流利地读出课文,区分说明性语言和描绘性语言的差异 4. 多角度,多层次对科普文章进展阅读,形成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预习,新课导入 1. 注意生字词的读写 揭 嫦娥 能 轨道 斑点 纵横 磁场 枯燥 稀薄 抵御 厌氧菌 摄氏度 沧海一粟 2. 请同学们在适宜的圈内填上词语 宇宙 银 太 河 阳 地 球 系 系 3. 师:课文的标题叫做宇宙生命之谜,那么这个谜题的题目终究是什么?是生命的长短吗? 明确:“谜”是地球之外终究有没有生命存在。

四、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 师:为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从哪里开场是详细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明确:2-9段 前提:课文第3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1〕合适的温度,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2〕必要的水分 〔2〕适当成分的大气〔4〕要有足够的光和热 2. 师: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分别排除那些行星?为什么?〔学生朗读例子〕 明确:〔2-5段理论上〕 太阳:温度太高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外表温度到达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外表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 运用了排除法,又对每个排除的行星运用了举例法 只剩下火星〔文中【关键词】:^p :唯一〕 3. 师: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 明确: 有〔理论角度〕——〔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①自转时间相似 ②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比拟法〕 〔3〕由这两种比拟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想:①火星外表的黑色线条是运河 ②火星外表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无〔实际角度6-9段〕——〔1〕①拍照 ②近间隔 观测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错误 〔2〕进一步采用摆实事、列数字〔年份〕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3〕①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 ②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 未证实——〔1〕科学家提出火星岩层中可能有生命物质 〔2〕陨石上有有机分子,外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五、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 师:从2-9段的分析^p 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科学家们经过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我们仍相信地第 页 共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