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首山矿瓦斯地质概况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0.50KB
约25页
文档ID:405575008
首山矿瓦斯地质概况_第1页
1/25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平顶山矿区位于河南省中部襄县、郏县、宝丰三县和平顶山市境内,中心位于平顶山市首山一矿井田位于平顶山市东北,距平顶山市约25km,行政区隶属襄城县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3°21,16〃至113°26/22〃,北纬33°45/45〃至33°50/52〃该井田位于平顶山矿区李口向斜北翼东端井田交通方便,由铁路、公路与省内外沟通孟(庙)宝(丰)铁路东西贯穿煤田,平顶山火车站东距京广铁路的孟庙站70km,西距焦枝铁路宝丰站26km;平顶山市到禹州市的平禹铁路于井田东侧穿过;十三矿铁路专用线穿过本井田公路四通八达,许(昌)南(阳)公路从井田东侧南北穿过,潘庄至七里店公路经过工业场地在七里店与许南公路相接详见图1-1-1,交通位置示意图二、地形地貌首山一矿井田位于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井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南部的孟良寨,标高+366.56m,最低点为东部的平坦耕地,标高+80〜+100m左右,相对高差260〜280m丘陵地貌分布于井田南部及西南部,呈长圆形,大致呈北西〜南东及北东〜南向展布丘间洼地分布于井田东北部潘庄〜塔王庄〜坡刘及中南部刘庄〜孙庄〜魏庄一带。

井田为剥蚀〜堆积的丘陵〜丘间河谷平原地貌丘陵地貌分布于井田南部及西南部,呈长圆形,大致呈北西〜南东及北东〜南西方向展布丘顶标高一般+225〜295m,相对高差小于100m,地面坡度25〜30°,地表常被沟谷切割,丘顶多出露平顶山砂岩和金斗山砂岩丘间洼地分布于井田东北部,地面低洼平坦,主要为耕地分布区地面标高一般+80〜+100m,相对高差15〜30m,地面坡度10〜20°,主要为风化剥蚀物质近距离搬运堆积而成三、地表水首山一井范围内只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南、西部老马洞、李家门、马家门一带的沟谷中,由南向北流经新寨水库,在黄柳注入汝河汝河由北西向南东流经井田北部(约距3km),流域面积4357.35km2,年平均流量22.30m3/s,最大洪峰流量3000m3/s另外,井田内有潘庄、孙庄、雷洞、马洞沟等小型农用水库,均为季节性储水四、气象及地震(一)气象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变化有序,年降水量主要受季风影响,春、秋、冬三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1.5〜4倍据气象资料:历年最高气温42.6°C(1966年7月19日),最低气温-18.8°C(1955年1月3日),历年平均气温14.9C.历年最大降雨量1323.6mm(1964年),历年最小降雨量737.9mm(1966年),年平均降雨量733.1mm;月最大降雨量357mm(1957年7月),连续最大降雨量285.2mm,最长连续降雨天数9天(1964年4月13日〜21日,,最大一次降雨量175.4mm(1995年7月13日,。

历年最大蒸发量2825mm(1959年,最小蒸发量1490.5mm(1964年),年平均蒸发量1888.53mm;月最大蒸发量408.90mm(1959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40.7mm(1957年1月)平均绝对湿度13.5mm,平均相对湿度67%;冰冻期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最大冻土深度22cm,最大积雪厚度16cm风向随季节而变,春夏季多东南风和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和北风,最大风速达24m/s,平均风速2.8m/so(二)地震有史记载,河南省发生的八次大地震中,七次对本区有较大破坏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属六度地震烈度区1975年至1993年18年间,汝州、郏县、禹州三地发生28次地震,震级一般2.1〜3.5级,最大4.7级五、自然和生态环境概况自然和生态环境受地形地貌所控制丘陵地区荒坡和植被面积大,耕地面积小表土为残坡积物,厚度小,地质差,种植有玉米,大豆、红薯等植被以槐树为主,其次有粟树、果树等山涧河谷平原全部为耕地,表土厚,土质好,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有玉米,大豆、红薯经济作物以烟叶为主区内工业落后,仅有小型采石厂、粘土砖厂,经济不发达六、矿区煤炭生产及规划概况平煤集团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其核心部分共有14座生产矿井,年设计能力20.26Mt,2002年实际生产原煤(包括已改制的独立子公司三环公司、香山公司、天力公司)23.69Mt,其中主焦煤产量达到了10.00Mt以上。

拥有洗煤厂9座,年入洗能力计16.20Mt,其中炼焦精煤洗煤厂6座,入洗能力10.40Mt,新投产选煤厂一座,即十三矿洗煤厂,设计能力为1.80Mt/a四座综合利用自备电厂,装机容量130MW,核定容量为185MW本矿井南邻八矿、十矿,西北与十三矿相邻八矿为立井开拓,目前开采水平-430m,开采丁、戊、己组煤矿井核定生产能力3.0Mt/a,2002年实际产量2.14Mt;十矿为立井开拓,两个水平开采,一水平标高-140m,二水平标高-320m主采戊、己组煤层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4Mt/a,2002年实际产量2.46Mt/a;平十三矿1993年开工建设,2001年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8Mt/a采用一对立井、两个水平、采区上下山开采的开拓方式2002年实际产量1.3Mt八矿、十矿均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十三矿为高瓦斯矿井矿区煤炭生产计划目标是到2005年原煤产量稳定在22.00Mt/a以上,其中己组煤产量10.76Mt/a七、现有水源、电源概况(一)水源井田水源丰富,地表水源如汝河、潘庄水库、孙庄水库等,均为当地农田灌溉水源地下水有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己16-17煤底板灰岩含水层,己16-17煤顶板砂岩含水层,戊9-1016-1716-179-10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均可作为矿井供水水源。

二)电源平顶山市现有姚孟和平顶山两座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1425MW,这两座电厂与华中电网联网,除供本市用电外,大部分电力经超高压系统外供矿区电源主要来自平顶山市电业局所辖的贾庄、计山、肖营和孙岭变电站的110kV和35kV系统以及平煤集团公司所辖的谢庄110kV变电站贾庄220kV变电站的供电电源主要来自姚孟电厂,并以220kV送电线路与丹江电站相联,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2X120MVA,其110kV和35kV侧与平顶山电厂联接,是平顶山电厂上网的主要变电站贾庄变电站担负着矿区东部矿井的供电谢庄110kV变电站的供电电源分别来自计山和肖营110kV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2X20MVA+63MVA,电压为110/35/6kV谢庄站担负着矿区中部矿井和企业的供电孙岭110kV变电站供电电源一回引自宝丰变电站,另一回以110kV线路与朝川110kV变电站相连孙岭站担负着矿区西部矿井的供电矿区现有四座综合利用自备电厂,总装机容量130MW目前,公司所辖谢庄110kV变电站一座和35kV变电站15座,共安装33台主变压器,安装容量总计392.4MVA,其中16台主变在运行,运行容量为199.7MVA。

本矿井主供电源取自贾庄变电站至十三矿变电站110kV的贾张线,备用电源取自十三矿110kV变电站平顶山市电业局已出具《关于平煤首山一矿供电意向的复函》,电源可靠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一)地层井田属半隐伏地区,地表仅出露部分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八煤段、石千峰组及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地层依据地表出露与钻探揭露,地层自下而上为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及第四系总厚约1400m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寒武系上统崮山组(三3)3g地表未出露据区域资料厚度为85〜160m,钻探揭露最大真厚度96.92m以灰色〜浅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为主,具细晶质及糖粒状结构,局部夹薄层泥岩或砂质泥岩,裂隙及小溶孔发育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地表未出露据钻探揭露厚度71.57〜87.42m,平均77m由深灰色石灰岩、泥岩、细〜中粒砂岩及煤组成底部为浅灰〜深灰色铝质岩及铝质泥岩,与下伏崮山组不整合接触3、二叠系(P)地表仅出露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八煤段及石千峰组地层。

八煤段地层在白石山背斜南翼张庄煤矿西有零星出露石千峰组一段(平顶山砂岩)在井田中部白石山背斜轴附近出露;石千峰组二〜四段地层于井田北部灵武山向斜和南部李口向斜轴部附近有出露1)下统(P1)1)山西组(P1):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下起二1煤底板老君堂1s1砂岩底界,上至砂锅窑砂岩底界厚度73.60〜97.71m,平均85m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中粒砂岩及煤组成其中下部的二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2)下石盒子组(P1X):下起砂锅窑砂岩底界,上至田家沟砂岩1X底界厚度292.85〜354.35m,平均321m由浅灰色〜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含紫斑泥岩、深灰色泥岩和煤组成按含煤性及沉积旋回划分为三个煤段(三〜五)其中三煤段中上部的三9-10煤为全区可采煤层,三11煤及四煤段中部的四6煤为大部可采煤层,四2煤为1162局部可采煤层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2)上统(P2)1)上石盒子组(P2S):下起田家沟砂岩底界,上至平顶山砂岩2S底界厚度296.15〜335.30m平均312m由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薄煤组成按含煤性及沉积旋回划分为三个煤段(六〜八),无可采煤层。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2)石千峰组(P2h):下起平顶山砂岩底界,上至金斗山砂岩底2sh界厚度309.62〜342.83m,平均320m,岩性主要为砂岩及砂质泥岩按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四段,一段平顶山砂岩为煤系上覆的良好标志层4、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出露于井田南部李口向斜轴及北部灵武山向斜轴部附近,厚度约130m紫红色及褐红色中粒砂岩,厚层状,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及岩屑,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硅质及铁质胶结,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局部层面见浪成波痕,含较多铁质红色斑点,风化后形成大小不均的“凹”坑,称“大红班砂岩”或“金斗山砂岩”与下伏石千峰组整合接触5、第四系(Q)分布于白石山背斜两翼平缓的山坡及冲沟两侧、平地等地带厚度0〜156.00m,由暗黄色、棕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砂质粘土及砾石组成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二)煤系地层井田含煤地层由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地层组成,总厚度795m,含煤53层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煤段底界为铝质泥岩段与下伏寒武系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界为二1煤底板老君堂砂岩底界厚度71.57〜87.42m,平均77m,井田内地层东部相对稍厚。

由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岩,中〜细粒砂岩及煤层和铝质岩、铝质泥岩组成含石灰岩8〜10层,含煤14层(一]〜一14)依岩性组合特征由下向上分为四个岩性段铝质泥岩段:厚度1.97〜8.23m,平均6m下部灰岩段:厚度16.25〜33.66m,平均25m,含煤4〜6层(一1一6)中部砂泥岩段:厚度15.11〜29.93m,平均20m,含煤4层(一7〜10)上部灰岩段:厚度19.75〜35.82m,平均26m,含煤4层(L^〜14)2、二叠系(P)二〜八煤段二叠系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各组上界依次为砂锅窑砂岩、田家沟砂岩和平顶山砂岩的底界,其间均为整合接触,总厚度718m划分为七个煤段,含煤39层,其中山西组为二煤段,下石盒子组为三、四、五煤段,上石盒子组为六、七、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