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能力创新的社会因素分析—— 传统文化角度学院:国际商学院专业:公共管理学号: 20141100361姓 名:李艳玲指导教师: 赵天禄日 期:2015年 1 月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能力创新的社会因素分析—— 传统文化角度摘 要文化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意识、人伦思想、和谐中庸之道、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经验直觉思维方式直接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双重影响, 但从总体发展而言制约作用大于推动作用 我们应客观公正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利弊,破除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精神;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对科技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科技创新思维模式, 是推动科技发展最直接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通过创新动力、 创新主体、 创新对象和创新方法等中介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无法摆脱其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现时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就仅我个人观点来分析, 我认为其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制约作用大于推动作用, 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所以,本文侧重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以此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一、人伦为本思想对科学精神的影响与制约(一)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很浓厚的人伦色彩,讲求秩序森然,尊卑有别“唯上”意识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 每个人不得有别于 “上”的新观点、新做法、新理论和新思想产生,否则,就是“犯上” 每个社会成员只能通过自身道德的修养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自觉融人群体之中, 并以群体的目标和价值为转移二)人伦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尊崇这显然是与科学精神相排斥、 相对立的思想 科技创新往往发端于质疑和求异,而批判是求异的先导和起点倡导科学批判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不盲从、不信神、不拜古、不尊圣,主张独立的理性思考,敢于向经验、权威和本本提出质疑要打破常规经验思维和定势思维的习惯, 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逆向思维、 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多种创造性思维品质 而儒家文化一味地强调群体利益和群体价值, 将个体规定为群体的一个角色, 使得个性和对于自我的坚持都要受到规定好的角色行为的限制。
个体对于群体, 义务重于权利,这必然带来对个体权利、主动性、多样性、独立性、创造性和竞争意识的忽视和压抑,约束了人的思维, 僵化了人的思想,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主体 ___人的成长二、和谐中庸之道思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与制约(一)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把 “和谐” 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 人类与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 它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 人类应顺应自然, 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法则按推测还可能有 “天若变, 道亦变” 的道理这种“变”更多地表现为被动的适应,而非主动的突破,但在重要的转折关头,对于激发人们顺天应时的创新行为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和谐思想形成了国人 “中庸”、“贵和”的行为价值取向,为人处事不激进不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 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即所谓人和关系睦,家和万事兴,政和国家盛二)“中庸”强调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国民的协调精神和群体精神其尚“中”和尚“和”意识对于科技创新也有不可忽视的训诫和调节功能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 既不能激进,也不能保守,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否则,不是心浮气躁就是作茧自缚。
儒家文化强调温和、不激进的思想久而久之,使国人形成了因循保守、害怕冲突、担心冒险、党同伐异之类的性格这不仅与创新中崇尚科学,讲究效率、敢冒风险、鼓励创新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而且对科技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这些不利因素至今仍影响着我国科技创新主体 这种消极保守必然消解创新所必需的批判精神, 是严重制约创新主体创造力生成和科技创新实现的重要文化因素 批判精神是创新主体创造力和创新的基本条件, 批判精神主要由质疑和批判两方面构成 创新发端于质疑和批判,其关键是对经验、 权威和传统的怀疑与批判 批判精神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人们对任何人类认识成果都可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有了怀疑和批判,才能在实践中发展真理;不怀疑和批判,就很难有创新三)批判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中的批判思维不仅仅是简单的否定,被批判的对象既是一个怀疑的对象,也是一个发展的基础 由于科学是通过发展来面对创新的, 失去批判精神,科学就失去了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怀疑和批判本身不是目的, 它唯一的目的是真理从科技发展历程来看, 只有那些以前人的成果为出发点, 勇于质疑和批判前人观点,才能提出新思想和新学说,获得新发现,实现科技创新。
批判精神是促使科技不断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科学哲学家波普把批判态度、批判思维称为科学的态度和思维, 西方传统文化科学创新的特质是质疑批判、积极求新,这与“贵和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重大区别,批判精神在科技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 科技创新发展总是表现出后人对前人、同代人持质疑批判的态度,通过批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以发展,科技进步得以实现三、功利实用思想对科学创新的影响和制约(一)功利实用的传统文化精神严重束缚科技创新的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是创新主体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是创新的深刻内在动力 所谓超越,就是要摆脱现实功利的力量, 以认识真理及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价值目标和最高使命 科学是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科学所追求的是客观真理 功利性的规范会限制科学潜在生长的可能性, 威胁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 由超越意识带来的科学精神, 才能摒弃功利, 真正追求真理 这种超越意识在科技发展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求知而求知的学术价值取向和自由探索真理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入世为主”的文化,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功利实用 入世的文化就是实用的文化, 价值取向是功利实用, 功利实用的核心是致用,精义入神以致用安身。
崇尚人生道德实践, 强调对现实的关切,执着社会生活的实用探求功利实用使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不关注真理本身的价值,不追求超越知识,而是为人生而学问,把重点放在运用上,以实用为追求的目标,关注现实利益的满足二)功利实用精神的强大和由此导致的超越意识的缺乏从近代至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过程中, 充分证明科技创新主体的超越意识在其创造力形成和科技创新实现中的重要价值,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功利实用精神的强大和由之导致的超越意识的缺乏, 是造成中国科技过去长期停滞,科学理论难以生成的一个重要制约瓶颈 在今天中国科技界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诸如注重能够在短期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而不重视基础研究 因此功利实用思想严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四、经验直觉思维方式思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与制约(一)经验直觉思维方式导致了科技体系中科学理性的缺乏经验直觉思维方式指用经验、直觉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传统文化是以“入世”为主和生存为目的的实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非常讲究实用 在实用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产生了很多经验工匠型的科学技术 传统文化靠直觉来解开自己的身体与宇宙之谜 在推测自然与人体的奥秘时, 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直觉。
现代科学的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 使得思维显得异常活跃 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妙, 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 “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经验直觉思维方式的局限在于导致了科技体系中科学理性的缺乏 科学理性体现为技术为科学提供感性知识和经验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抽象, 使之上升为理性知识和规律 科学创新要重视分析、 推理而中国古代思想缺乏对自然的研究兴趣 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也长期坚持思辨性思维二)只注重经验直觉因素,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用对个人内心的直觉和反省代替对自然界的认识,用修身养性代替科学研究,对于在实验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抽象出事物的规律做得很少, 没能在理论上得到系统总结与提高,进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忽视思维逻辑与形式逻辑,不追求理论形式上的严密性, 不利于培养对科学发展有决定意义的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传统文化通过创新动力、 创新主体、 创新对象和创新方法等中介, 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其中既存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因子, 也存在与科技创新要求相悖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至今仍对中国人的思想、 心理和行为有深刻的影响,我们要正视其中对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积极的改造,大力培育鼓励激发创新的文化精神,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五: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科技创新能力受人伦为本思想、和谐中庸之道思想、功利实用思想以及经验直觉思维方式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参考文献[1]李国良《儒家文化对创新的负面影响》[ J] 当代教育论坛, 2003(1) : 54— 55[2]陈国志《儒家文化传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 45— 47[3]李承宗,彭福扬《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J] 科学 _经济 _社会,2003(1) : 16— 18[4]李杏,丁振国《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J] 理论月刊, 2002(6)[5]徐月高,刘瑞鑫《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 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3) : 38—40[6]乌尼日,何华青《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 J] 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 83— 85[7] 林语堂《中国人 ( 全译本 ) 》 [ M ]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8]阎海峰《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 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