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3页
文档ID:404452575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_第1页
1/3

魏晋《女史箴图》① 东晋顾恺之② 依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分九段,内容是进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开卷以故事为例榜出古代忠于帝王社稷的宫廷后妃后段阐述道德哲理内容)③ 人物身材秀美,仪态端庄,云髻高耸,衣袋迎风飘举,显示了高雅而优美的风度注重用线造型(高古游丝描),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洛神赋图》① 东晋顾恺之② 据曹植《洛神赋》而画③ 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线路,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和对他们之间情感动态的描绘,形象的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而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的“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① 南朝•宋江苏南京出土② 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他们以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荣启期则是战国时的隐士③ 砖画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种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

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割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北朝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① 北魏山西大同出土② 出土了座漆画屏风,一件五扇,两面绘制,分上下四层,内容为烈女、孝子故事漆画以朱漆为底,墨线描绘,榜题黄底黑字,题材内容以及一些画面的处理(带有南方风格)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兰亭序》① 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② 行草序中所记他与志同好友、萧散明贤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休禊,“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隔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法书精品南朝帝陵石雕① 在江苏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② 陵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是自而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于墓前取其驱邪或求仙的含义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体型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其夸张,整块石头雕凿的兽形一般身体颀长,腰部弯曲,头小颈长,昂首阔步,整个体态形成有力的曲线虽身上雕出飞翼,但绝无轻灵欲飞之状,而是强调以体积感和重量感来突出轩昂威严的气势,以此来表现墓主人无上尊贵的身份具有代表性的宋武帝陵前的石兽齐武帝萧颐景安陵前的麒麟③ 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

可溯源到古代波斯雕刻,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重要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东晋顾恺之,宋齐陆探微,萧梁张僧繇① 顾恺之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如“春蚕吐丝”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② 陆探微运用草书的笔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细润媚”、笔力遒劲如锥刀创造“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③ 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成为有别于顾、陆的“疏体”独创“点、曳、斫、拂”四大基本技法吸取天竺画法,“凹凸花”;“面短而艳”的人物形象宗炳的山水画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画山水序》宗受玄学影响很深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以其外形体现“道”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地作了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画云台山记》(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和《论画》明确提出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审美主题)必须通过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而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作到“神仪在心”,才能塑造出高于外在形态美的内在精神美的神象,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他还认为具有生命力和思想感情和处于变化运动中的对象为画家在形神的掌握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更易使画家“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世态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对包括了人物、山水、动物在内的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也是指导其自身艺术实践的准则以形写神”是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强调“传神”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悟对通神”被后人称作“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乎”的铁线描法,正与他创造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表里,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般的整体。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开创了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理论简述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艺术风格①规则宏大,平面呈椭圆形,立面为穹窿顶,造像多为三佛,设计别具匠心五个窟主体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尊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②雕像粗壮雄伟,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处理也比较简洁质朴,显然受了西北地区凉州造像的影响,并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谢赫,《画品》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画品》中提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把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是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技术等绘画造型基础和技巧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总结性意义,夹叙夹议,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以后美术史及评论著作多沿此轨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