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9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注释】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②子规——杜鹃鸟③才——刚刚④山原-----山坡旷野⑤蚕桑--种桑养蚕⑥了——料理完⑦如——仿佛【译文】(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体现出她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重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烘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旷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目前诗人眼前的,是一种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旷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仿佛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特别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目前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断。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觉得家家都是一方面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她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但是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氛围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几乎是没有的那是故意说得委婉某些,舒缓某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沉着恬静的气度,而这沉着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P9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子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与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步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种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清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子女各当家”,“子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子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她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她们从小耳濡目染,爱慕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用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体现了农村小朋友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氛围,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P28 三闾庙 戴叔伦 唐 体裁: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傍晚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诗人环绕一种“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步也是比方: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李瑛《诗法易简录》觉得:“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毕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
是说得颇有见地的 然而,屈子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如何?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考江上秋风,枫林摇落,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仍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而今却到哪里去呼唤她的冤魂归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的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引人思考,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试想,前面已经点明了“怨”,此处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将明朗和含蓄结合起来,做到空际传神,让人于言外得之,那将会何等索然寡味!此诗结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又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钟惺《唐诗归》则说:“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
施补华《岘佣说诗》评道:“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无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戴叔伦的《三闾庙》兼得两者之长,明朗处情景接人,含蓄处又唤起读者的想象鼓翼而飞P28 江村晚眺 宋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江水旁,似醒还睡忽然,一种渔人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芦苇荡中江村远眺的眺:望,往远处看眺tiào 基本字义1. 望,往远处看:~览2. 目不正,斜视具体字义〈动〉1. (形声从目,兆声本义:斜视)2. 同本义 [look sideways;cast a sidelong glace]眺,目不正也。
——《说文》袤眺旁剔——晋· 潘岳《射雉赋》流目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3. 往远处看 [look far away;look far into the distance]高望而远眺——《孔子家语·辨乐》眺莲花诸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再眺山下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谢灵运《登池上楼》4. 又如:眺注(犹言凝神远望);眺瞻(远望);眺瞩(登高远望)5. 跳 [twitch]P46 乡思 宋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傍晚,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他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体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傍晚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家乡却不可见,家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竭力写出家乡的遥远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阐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家乡不可见,不仅由于距离遥远,还由于路途阻隔家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