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播学讲稿第四章.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11页
文档ID:403808660
传播学讲稿第四章.doc_第1页
1/11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播的基本过程,理解传播过程的几个必备要素,并了解几个比较著名的传播过程模式,如拉斯维尔的5W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等等[教学重点]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和反馈[教学难点]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导入语]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性质的两个核心概念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有多种多样的视角,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

前者属于纵向过程研究,后者属于横向过程研究本节主要从第二种视角出发,首先对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做一个简述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这些基本要素都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张对小李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小李点头答应了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对面协商性传播事例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三个明显的要素:一是传播者(小张),二是讯息(协商内容),三是受传者(小李)这三个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条件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现实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要有使这三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或渠道,即媒介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谈话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不容易意识到媒介的存在但即便在面对面的传播当中,媒介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属于自然的声波或光波,我们平时意识不到它罢了如果换成打,媒介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了,如果没有机和线路,是不能进行传播的 有了上述四个要素以后,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传播过程基本上具备了成立的条件,但对考察人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传播学来说,这个过程仍然不算完整。

以上面的例子而言,小张说的话如果没有得到小李的反应和反馈,这个过程仍然是残缺的,只有作用而没有反作用换句话说,在传播学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把受传者的反应和反馈包括在内 综上所诉,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 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

一般来说,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例如.甲向乙发电报希望乙马上回来,由于差错在电文中只写了一个“速”字这个“速”字可以是一个信息,但不是讯息,只有“速归”才能构成一条讯息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反馈(Feedback)本来是电子工程学上的名词,指发出去的电波的回流在人类传播研究中,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运用符码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作出的反应但是,这种反应通常不会像传播者发送信息那样由受传者自觉地回授给传播者,需要传播者有意识地从受传者那里获取。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反馈实际上指的是传播者获知其预期的受传者是否接受或真正接受信息的过程 如果说信息传达与信息接受构成了信息传递过程,那么反馈信息的传达与接受则构成了信息反馈过程正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构成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彼此沟通、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信息交流过程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反馈是传播者用以及时调整和控制下一步传播行为的有力工具 1.正反馈与负反馈 根据反馈的作用,可以把反馈划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一般地讲,使原来传递的信息在下一次传播中得到加强的反馈是正反馈;使原来传递的信息在下一次传播中减弱的反馈为负反馈 正反馈在信息交流中的基本作用是肯定和强化原来的信息传播因此,从受传者那里得到积极反应的传播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原来传播的信息内容这也就是说,正反馈是一种对原传播信息的保持和放大,起到增强原信息传播的作用如果传播者原来传达的信息是正确的,那么正反馈就有大力促进信息交流的积极作用 负反馈具有倾向于减弱原信息传播的作用,或者使原来“过度”的信息传播得到减少,以维持传播活动的平衡,或者使本来就不适当的信息被削弱以至于抛弃,代之以新的合适的传播内容,使整个传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负反馈实际上具有纠正偏颇、改正错误、维持原传播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正面作用 2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从反馈的发生和响应时间考虑,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反馈方式: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并时反馈,是一种与信息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传播者同时接收的反馈,也就是说,它是与信息传递同步的反馈 在一切“面对面”的传播活动中,反馈都是并时性的在两人的交谈中,双方都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对谈论的话题、方式等做出及时的调整当一个人向公众演讲时,尽管听众没有机会与演讲者像两人交谈那样交替对话,但是听众却可以通过非语言符码,如掌声、动作姿态乃至于口哨声等将他们对于演讲的反应表达出来演讲者正是根据这些反应来及时调整他的演讲的 传播过程中的并时反馈,既可以是正反馈,也可以是负反馈由于人都有一种喜欢被别人接受的倾向,因而尽管负反馈具有“纠偏”“改错”以使传播者保持某种恒定状态的功能,但这种负反馈必须是为传播者所能接受的,否则可能使双方的信息交流以不愉快而告终通常,并时性正反馈更能有益于信息交流的进行从对方或听众得到积极反应的传播者,要比得到消极反应的传播者更能对双方或听众表现出友好态度因此,在表演艺术中,一定强度的正反馈往往会使表演者信心百倍,发挥最佳的临场表演状态,进行高水平的艺术表演。

延时反馈,亦称滞后反馈,是一种滞后于交流行为,或为传播者延时接收的反馈一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的传播活动,通常只能接收到延时反馈道理很简单,这种传播活动的传受行为是分离的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被作家完成后,只有经过发表或出版发行,读者和批评家才能阅读并作出某种反应,或赞扬,或批评,或不予理睬同样,电视连续剧、电影故事片只有摄制完成并且播出或上映后,观众才能进行艺术欣赏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由于延时反馈总是滞后于传播者的信息传递行为,因而它不利于传播者及时根据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一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交流的传播者,往往有意无意地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减缩这种延时的程度,甚至“创造出”部分的并时反馈效应 与并时反馈一样,延时反馈既可以是正反馈,也可以是负反馈,或者正负反馈交替出现需要强调的是,延时反馈虽然由于滞后期较长而对此时此刻的传播行为影响较少,但是对尔后同类性质的传播行为却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是以上几种即便是在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如讯息可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传播者可以分解为“发信者”和“符号化者”,受传者可以分解为“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等等。

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人类传播的隐含要素分析 传播过程是以传播行为为内核的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动态系统除了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等传播要素外,还包括各种隐藏在传播行为中的隐含要素所谓隐含要素,指隐藏于或包含于传播行为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来源、传播关系、传播情境、传播目的、传播效果、传播技巧、传播干扰等 信息的来源通常简称为信源信息既来源于客观,也来源于主观这就意味着,传播中的信息既可以来自外部世界,也可以来自传播者本人的内部世界记者采写的新闻,属于前者;哲学家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则属于后者 传播关系主要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当传播双方由于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而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构成了传播关系在信息交流中,传播关系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传播关系改变也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改变仇敌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任何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场合与背景之中发生的,超时空的传播活动是不存在的传播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当时的情况就构成了传播情境传播情境对于整个传播活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样,传播活动发生的地点对于传播行为具有规范性的指导意义与时间和地点因素密切相联系的是传播参与双方此时此地的关系状态与心理状况,也是传播情境中的重要因素显然,初次相识与老朋友聚会时的传播行为是大不一样的 人类的行为都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传播行为也不例外在任何传播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传播主体的目的传播目的隐含在传播者的编码行为(即制作信息)中,传播目的直接影响着传播者的编码,同时又受到传播关系和传播情境的制约 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传播目的对传播内容进行编码,使之以信息的形式发送出去当受传者接受到信息刺激以后,便会对信息进行解码,并且产生不同程度的相应反应这种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某种变化就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隐含在受传者的解码行为中,或者通过反馈体现出来传播效果的大小标志着传播目的的实现程度,因此传播效果通常是传播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传播技巧的运用。

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指传播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制作符码、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传播技巧形成于传播实践,它是传播者对于信息符号化以及信息传递的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