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0350377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作者:蔡凯龙虽然中美有很多不同,但是互联网是无国界的,金融的本质也是一致的。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实践经验,也许能带来一些对中国互联网金 融未来发展的启示。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差异其一,制度是最大的区别。美国监管金融组织从保护个人财产和隐私上入手,有一套相对健全和完善的 体制。体系内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较好,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 新形式,使之能在美国平稳有序发展。而中国的体制和监管相对年轻,对互联网 金融基本上是空白,所以政府在出台的政策法规不仅时间上滞后,而且相互之间 过于僵硬,不具有配合的弹性。就好像一块块有棱有角的积木堆在一起,里面的 空

2、隙非常大,这给中国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野蛮生长。其二,经济结构。美国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让各行各业根据市场调配资源。其中两大支柱产业 科技和金融,在竞争下均衡发展,互相交融但又各自专注自己的领域,根 深蒂固,谁也动不了谁的奶酪。 而中国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金融业过 多依靠政策扶持保护形成行业垄断,造成资源配置不当、服务跟不上大众需求、 竞争力不高的尴尬局面。中国的科技业凭借自身优势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 上蓬勃发展,侵吞和蚕食传统金融业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其中也包含政府试 图用互联网金融倒逼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意图。其三,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经过百年发展,提供比较完善的、全方位

3、的产品和服务。各家 百年老店的银行金融机构也是实力雄厚,极具竞争力。由于竞争激烈,他们一直 以来都很积极拥抱和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所以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行 业,只能在有限的传统大金融企业涉及不到的新领域里发展。比如说成熟的信用 卡市场就抑制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因此发展的空间和规模不能和中国同行相提 并论。反观中国的金融市场,由于对外政策保护,对内行业垄断,造成普通老百 姓只能被迫接受高收费和低质量服务的双重压榨。中国互联网金融以她独有的普 惠、方便、快捷的特点,点燃民众被压抑多年的对创新金融服务的极大需求,因 此瞬间爆发出巨大发展潜力和规模。其四,个人的习惯也影响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4、美国人因为有完善的社保养老医疗教育体制,喜欢花光每月收入,甚至借债 过日子,因此民众普遍没有储蓄投资习惯。而且大部分政府支持的退休养老教育 的投资计划都由机构操作,造成美国的资本市场上以机构为主。个人作为互联网 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在美国资本市场并不是主角。反之,国内的社会保障体制 不够完善,国人都要存钱为养老、儿女教育、医疗等等做准备,因此具有很高的 储蓄率和庞大的可投资个人资产。故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有更加广阔的市 场,和更迫切的大众需要。其他习惯比如,美国民众爱打电话,不爱发短信,对智能手机接受度不如中 国,这些习惯,也间接影响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如果在华尔街上随便找 几个美国

5、金融人士来问,没多少人知道互联网金融,有限的知道的那几个一定是 中国人。所以只有在中国这个独特的环境里,才能产生这么朝气蓬勃的互联网金 融产业。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实例分析和对中国的启示虽然中美有很多不同,但是互联网是无国界的,金融的本质和服务人的金融 需求是一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几个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具 体形式,也许能带来一些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启示。货币市场基金MMF (Money Market Fund)里PayPal的兴衰大名鼎鼎的第三支付先驱 PayPal 在 1999 年创立第一只 MMF, 到 2007 年规模到 10 亿美元。不仅仅 PayPal, 美国市场

6、上 MMF 规模蓬勃发展,在 8 年内从政策开放时的一片空白到 2008 年 3.75 万亿美元规模。但是在 2008 金 融危机时,撑起 MMF 快速成长的两大基石现金级别流动性和保本纷纷垮掉。 由于 MMF 为了提供给客户比市场无风险基准利率更高的回报,不可避免投资在 短期的政府债券、企业短期商业票据等高质量短期资产。在 2008 年至 2009 年金融危机期间,以往被认为安全的资产全部陷入困境 大量MMF破天荒第一次Break the buck (1元MMF不值票面价),不再保本了。 投资者习惯假定 MMF 是保本的,哪怕损失一点都会产生极大恐慌。在当时金融 危机环境下, Only Ca

7、sh is the King, 只有手里持有现金才是王道。不开玩笑 地说,那时候投资人晚上得搂着现金才睡得着觉。大量投资者的蜂拥赎回让另一 块基石一流动性也垮了。最后美国财政和美联储不得不联手对其中一小部分 MMF 提供暂时担保,保 住 72 个 MMF 的 命 运。 当 时 MMF 市场也被毁得差 不多了。后来再加上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把短期利率压到接近 0, PayPal 和 其他在金融风暴后幸存的MMF都大幅亏本,先后都无奈地退出这个市场。国内 MMF 最近如火如荼,7%甚至 10% 的 MMF 铺天盖地而来。但是投资者应 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谨记金融界最重要一条金科玉律:No Risk

8、No Ret urn。任 何高回报都是伴随着高风险的。由于新事物没有严格的监管,国内的业者为了抢 夺MMF这个大蛋糕,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创造”出较高的回报率:协议存款、 用回购方式加大杠杆、买卖上时间差、收益和成本的不同计价方法,甚至自己倒 贴钱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以投资者承担较大隐形风险换来的,这种方式在美国 的监管体系里是不可能被允许的。业者为了让投资者放心,有的 MMF 还提供企 业担保。但是这些担保在危机和风险真正来临的时候,企业还能独善其身吗?他 的担保有多少可信度呢? Lehman (雷曼兄弟)在倒掉以前够大牌,它担保的企 业债券最后还不是惨不忍睹!只有央行和美联储动用国家信用的

9、担保才是唯一可 以靠得住的。不过,国内 MMF 倒是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国内利率水平整体偏 高(一年SHIBOR,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都可以在5%),这给老百姓摆脱 低存款利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目前短期看不到市场下跌的趋势,但是利率 本身也会上下波动也是一种风险。美国的经历对国内 MMF 从业者的启示在于: 注意市场和信用风险的防范,加大教育大众其产品风险并彻底公开其操作方式, 同时注意监管的变化。纯网络银行 SFNB 的消失和网络券商 E*trade 的挑战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 在 1995 年建立第一家纯网络银行, 开创无柜台全天候交

10、易的先河。由于成本低,所以它的费用和存贷款回报率都很 有竞争力,又加上其在当时是新兴模式,没有任何竞争者,大银行也还没电子互 联网化,一时吸引众多用户,股价扶摇直上。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竞争者的竞相 模仿和大银行加快电子银行布局并降低成本,纯网络银行的优势逐渐消失。在 1998 年 SFNB 不得不把自己卖给加拿大皇家银行 (Royal Bank of Cananda) 。E*trade 成立于 1992 年,是以网络经营为主的券商,为目前美国三大网络 券商之一,美国低佣金券商的先驱。其版图曾经囊括美、澳、加、德等十多个国 家,最近几年一直在收缩,成长缓慢,股价也相对萎靡,高层变动频繁。原因在

11、于,虽然 E*trade 在开始依靠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拥有低成本和低佣金,迅速在 经纪业务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后来各大银行和券商迎头赶上,不仅依靠互联网 技术降低成本和佣金,而且整合本身线下优势,并利用长期积累的资源提供强大 的投资咨询和丰富的投资产品,夺回大部分市场。对此笔者有亲身体会。在 2002-2005 年笔者也使用一家类似 SFNB 的纯网 络银行叫 Virtual Bank, 后来转用美国 3 大银行之一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BOA),因为BOA整合了包括网络银行在内的所有资源,其优势是别的 小银行无法比拟的。2009 年我也把自己用了多年的 E*trade 资

12、金转移到 BOA 里的Merril Lynch (大名鼎鼎的美林投行,在金融风暴中被BOA收购)的投资 账号。这里不仅有高端的一站式全方位产品和服务,而且我可以全部免费交易, 只要保持一定数额不高的资产数额。对国内银行业来说, SFNB 和 E*trade 的境遇说明,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并不 可怕,虽然现在声势浩大,其实互联网金融如果一定要选边站,还是更多属于金 融业,只不过加入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只要传统金融业能以此为契机,在保 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真正地拥抱互联网,虽然现在,看来输在起跑线上,但是 最终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这方面我更看好银行业,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开银 行的难度比金融企业拥

13、抱互联网的难度大多了。国内这些争先恐后准备开银行的 互联网企业,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P2P 的宠儿 Lending Club (LC) 和慈善家 KivaLC 成立于 2006 年,目前已经获得 6 轮融资,最新一轮投资方是谷歌(google),融资估值是15.5亿美元,LC有非常多的知名投资机构和个人。 KPCB、摩根坍利前CEO John Mack、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等。2013年, LC 已经达成 20 亿美元的贷款。 LC 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接受借款客户的 借款请求,并在得到用户授权后获取用户的信用分数,将高于某个分数线的借款 人的借款请求放置于平台上进行筹资

14、,筹款主要用来支付高息的信用卡债,LC只 收中介服务费,不提供担保。截止到2013年3月底,LC的借款者用户平均 FICO 信用积分为 706,他们负债收入比(除房屋贷款之外)为 16%,人均 14 年以上的信用记录,个人人均年收入为 70491 美元,平均违约率 4%,贷款年利 率6%到 30%,平均 16.34%。 LC2014 年准备上市。国内 P2P 由于没有成熟的监管,这一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00 多家, 里面龙蛇混杂良莠不齐,欺诈、倒逼跑路时有发生,违规长债短借、自营资金池 的屡见不鲜。贷款利率高得吓人,贷款利息都相对比较高,折算年利率 20以 上的不少见。国内 P2P 一窝

15、蜂的盲目发展,终将损害投资人的信心,也必将引 起监管的强硬介入,对 P2P 行业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LC 的迅速崛起有 3 个重要因素值得国内借鉴和参考:1. 充分利用政府支持的信用系统和社交网络的大数据来评价风险,给每一 笔贷款制定精准的利率,并能保持非常低的违约率,既能让需要的人贷到款,又 能保护贷款人的权益。2.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渠道高效运作和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支撑极低贷款 利率和手续费,让利于借款人和贷款人。3. 严格遵守法律和监管,只做中介不担保,不碰资金。2008年4月,LC曾 经全面无限期停止公司所有新贷款业务,就是为了向 SEC( 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 员会 ) 申请新的 6

16、亿美金 “Member PaymentDependent Notes” 众人支付票 据,同时申请改变贷款利率的计算公式。直到同年 10月 SEC 批准才全面恢复 营业。这种做法对比国内 P2P 现状实属罕见。Kiva 是比较另类的公益慈善性质的 P2P 模式。其成立于 2005 年 , 通过 互联网和全世界众多的小微机构,发放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摆脱贫穷 Kiva 现在遍布 5 大洲 73 个国家,已经有 100 万出资者,最低出资 $25,总 共贷出 5 亿美金,只有 1% 违约率。近几年国内的慈善业丑闻不断,饱受公众 诟病。如果我们也能发起个类似公益慈善性质的 P2P 来降低成本、提高透明度, 恢复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心,那将是国内亟待帮助者的福音。众筹明星 Kickstarter(KS)KS 于 2009 年成立在纽约曼哈顿的下东城。笔者认识的一个朋友刚好在 KS 说他们今年准备搬到 Brooklyn 布鲁克林 , 据说是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