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03450161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报告之农业项目自评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项目自评报告【篇一: 6000 亩冬玉米高产示范栽培基地建设项目绩效自评报告】河口县 6000 亩冬玉米高产示范栽培基地项目绩效自评报告根据红农计财【 2010 】 24 号转发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 2009 年度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我县开展了对河口县 6000 亩冬玉米高产示范栽培基地项目的自评工作,其情况如下。1、项目概况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滇东南,红河州南部,县城与越南老街省省会隔河相望,国境线长 193 公里,其中河界 73 公里,陆界 120 公里。国土面积 1332 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 59672 亩,其中水田面积193

2、11 亩,旱地 40361 亩。年平均气温22.6 ,极端最高气温40.9 ,极端最低气温 1.9 , 10年积温 8215.6 ,年均日照时数为 1700.9 小时,年平均降雨量 1771.6 毫米,相对湿度 86% 。县内居住着瑶、苗、壮、傣、布依等,以瑶族为主体的24 个民族,总人口 9.5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 ,农业人口44639 人,占总人口的47% ,居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县。河口地处边境,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解放50 多年来,先后历经了五十年代援越抗法,六十年代援越抗美,七十年代的自卫还击战,八十年代中越军事对峙等战事,贻误了与全省各地一起同步发展建设经济的

3、时机。由于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9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41 亿元,农村经济收入 1.0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998 元,粮食总产量 1765 万公斤,人均有 390 公斤。贫困人口 21416 人。总体来看,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民商品意识淡薄,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培育步伐缓慢,大多数群众农产品意识竞争不强,技术水平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几年中央 1 号文件反复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

4、内容。为此,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边境地区 “三农 ”的扶持开发力度,逐步建设边境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边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主要课题。目前,河口地区农业领域已形成产业化种植经营的主要有橡胶、香蕉、肉桂、菠萝等,其它热带水果、杉树、南药、香料及花卉亦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冬玉米在我县桥头乡和老范寨乡有多年的种植传统和栽培历史,且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形成了桥头乡和老范寨的区域农产品优势和产业经济。我县有近3 万亩的农田,由于受传统耕作制度的影响,大部分群众耕种一季作物后,土地就长期闲置着,形成了俗称的 “冬闲田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

5、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越关系的睦邻友好的及中国东盟10+1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河口由原来全省经济发展的后方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进出口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从河口口岸每年进出口种子 20000 余吨,出口蔬菜 2000 多吨,水果进口 2 万余吨,水产品进口 6 千多吨,出口 4 千多吨,河口成了云南省最大的陆路贸易口岸,发展特色农业商品经济有着独特的口岸优势。此外,我县的冬玉米栽培通过近几年来实施,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农业部门的推广运作和农产品营销经验,农技人员的技术都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并逐渐成熟和完善,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种植技术有了新提高,为今年冬玉米标准化

6、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冬玉米标准化栽培开发项目,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出一套适合我县实际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变我县传统的农业生产耕作方式,提高我县土地复种指数、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河口地区目前栽培技术措施不规范、滥用化肥农药等落后状况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冬玉米标准化栽培开发项目,对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下列意义。将加快河口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加速解决贫困人,提口温饱问题的进程,为实现边境民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进一步开发利用山区和热区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边境山

7、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区域内的各种社会矛盾,对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和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1.4 将有力地推动我县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进程,提升我县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开展对越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1.2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1.2.1 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河口县农业局是河口县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现有职工62 人,高级职称 4 人,中级职称 18 人,初级职称 22 人,内设办公室、财务室,下属县级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果站

8、、植保站、种子站等 9 个站所。单位主要职能或业务范围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拟定全县农业产业政策,指导和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制定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促进农业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研究制定全县科技推广,农业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和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指导和协调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和管理全县农业系统的各项业务、技术工作。研究农村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措施:组织协调农作、畜牧、渔业产品加工与流通;研究制定农用生

9、产资料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篇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根据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开展广东省2014 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绩效检查的通知(粤农2014 258 )号,我区根据实施情况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情况(一)、领导重视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008 年 10 月成立了以区政府区长邓潘任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机构;由区海洋和农渔局牵头,制定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方案明确职

10、能公益性、机构设置合理性、编制设定科学性,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部门协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区高度重视,根据上级政策,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为确保我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领导,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工作安排的通知(粤农电 2011 230 号)和关于开展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工作的通知(粤农 2011 230 号)文件精神,我区启动制定了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

11、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领导小组机构。 2011 年按照省关于开展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工作的通知(粤农 2011 230 号)文件,我区根据实施情况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项目顺利通过省的验收。2013 年由于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为加快推进我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经区政府同意,决定调整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区委 常委),副组长:(区编办 主任),成员由 (区海洋和农渔局局长)、 (区海洋和农渔局副局长)、(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局长)、 (区

12、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局长)、(区财政局局长)、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三灶镇 镇长)、 (红旗镇 镇长)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三)、资金使用情况强化项目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区制定项目工作方案,具体明确到主产业补助资金额及资金用途,确定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细化支出项目范围,确保专款专用。为了更好的使用资金,海洋和农渔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资金使用规范,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目前专项资金已到财政专

13、户,实行国库支付,专款专用。(四)、信息宣传举办农业技术推广现场会 2 次、印发资料 1.5 万份。通过多渠道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宣传。二、体制机制建设情况(一)、明确区级农业部门和镇推广机构管理和指导职责按照资源整合、合理设置的原则,结合我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我区城市化进程及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对原资源进行整理、升级,科学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 200824 号)、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岗定员的指导意见(粤人发 2008227 号)和市政府关于 *市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珠府

14、 2008146 号)的要求和规定, 2009 年 10 月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我区实行堤围管理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在保持原有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技术推广和服务职能。我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 4 个单位,分别为区动植物防疫监督检验所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红旗镇农技服务中心、三灶镇农技服务中心。区动植物防疫监督检验所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区海洋和农渔局直属单位,直接对区海洋和农渔局负责。同时,区海洋和农渔局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了对镇级农技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指导。2013 年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文件精神,机构编制委员文件关于印发*市农机安全监督站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珠金机编办 201332 号要求,实行农机安全监督站加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农业机械推广及安全生产和农业技术发展服务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按照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我区于2013 年 11 月 11 日核定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公益一类,管理岗位9 级,核定编制3 名,领导职数 1 名,经费形式为区财政补助一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 5 名,红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编制 9 名,三灶镇农技服务中心编制11 名。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