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03418158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肇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保密启用前 广东省肇庆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三模)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夏商

2、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

3、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日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城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

4、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

5、长,知识面迅速拓寬,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

6、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7、。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 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

8、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

9、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

10、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

11、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余秋雨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人心治理的关键。 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能静下来,才华和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不然,一切的才华反而将束缚人的发展。

12、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的第一个层面是“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忧郁不定、反复无常的心。但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 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所悟到的真理,但他们都是在阐述基本的心性。 基督教徒称之为“罪”,印度教徒称之为“梵”,佛教教徒称之为“空”。所有的宗教,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他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心性。 现代的文明给了我们无穷多的好处,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但是另一个方面远远不如

13、我们的祖先,那就是对心灵的认识。 心理学家们把人的思想和情绪进行极其烦琐的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将人描绘成了充满矛盾、无限复杂的黑洞。并非说这种种理论不对,而是这些理论的出现,正标志着现代文明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我们正越来越远离单纯的、清激的心灵。 我们平时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地、极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 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可能是在宁静清激的大自然流连,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然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缥缈地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 这些光明、安详、

14、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身居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是的,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心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历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 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情况呢? 这就要静观自己的内心,这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 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

15、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抚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总有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留恋刺激热闹、嘈杂忙碌的生活。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内看被人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是的,我们埋怨着过于繁忙的生活,却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去“休闲”,也就是跟随旅行团到某个同样人声鼎沸的地方走马观花。 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是,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任何这些景象都可以打开人的心灵,认识到世界上无边无际的苦难。让人从这里了解到这世界广大深远的痛苦,让人的爱在这一刻启动。 慢下来。其实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慌乱、浮躁的,几乎没有时间来回味、感悟生命的美好。 将节奏慢下来,与自己灵魂互赖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