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03235221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第一节概述1、刺手:针刺操作时持针的手。押手:辅助进针的手。2、常用进针法1. 单手进针法操作方法: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适用范围:此法多用于短毫针 ( 小于 2 寸) 或需双手同时进针时应用。2. 指切进针法操作方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范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3. 夹持进针法操作方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右手持针柄,双手同时用力将针垂直刺入腧穴。适用范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4. 舒张进针法操作方法:用左手将所刺穴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中间刺入。适

2、用范围: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进针。5. 提捏进针法操作方法:用左手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刺入。适用范围: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穴位的进针。6. 管针进针法操作方法:利用不锈钢、 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适用范围: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3、得气: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古称“气至”,近称“针感”。4、行针手法: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觉; 或根据病情和治疗要求的需要调节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 其治病所 ) 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第二节基本手法1. 提插法操作方法:将针

3、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动作,使针反复上下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作用:促使得气,加强针感。要求:保持针身垂直 ; 幅度一致 (3 5 分为宜 ); 频率均匀 (60 次/分为宜)。注意:本法痛感较小,但易刺伤血管,多适用于四肢穴位。内有重要脏器处腧穴不可提插。2. 捻转法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操作手法。作用:促使得气,加强针感。要求:频率要均匀 ; 角度要一致 (180 左右 ) ,不可单方向捻转。注意:本法容易引起肌纤维缠绕针身发生滞针,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部位。第三节辅助手法1. 循法操作方法:沿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

4、下左右轻轻地按揉或叩打。作用: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得气。2. 弹法操作方法: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作用:加强针感,助气运行,催气、行气。3. 刮法操作方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拇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作用:激发经气,加强针感的传导和扩散。4. 摇法操作方法: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1) 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 ; 2) 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5. 飞法操作方法: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作用: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6. 震颤法操作方法:右手持针柄,

5、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作用: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第四节单式补泻手法1. 提插补泻补法:重插轻提,先浅后深,下插为主。泻法:轻插重提,先深后浅,上提为主。2. 捻转补泻补法:大指向前用力,向后不用力。泻法:大指向前不用力,向后用力。3. 疾徐补泻补法慢进针,快退针,重在徐入 !泻法快进针,慢退针,重在徐出!4. 开阖补泻补法出针后按压针孔。泻法出针后摇大针孔。5. 迎随补泻补法顺经为补,泻法逆经为泻。6. 呼吸补泻补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7.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出针。第五节 其他事项1、晕针 :针刺过程中

6、患者发生晕厥现象。【原因】患者体质虚弱; 或过于疲劳 , 饥饿 ; 情绪紧张以及针刺手法过强。【处理】立即将针全部拔出 , 使患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 松开衣领 ,放低头部 , 轻者予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 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 , 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 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 应先作好解释 , 消除顾虑 ; 少取穴 , 手法轻 , 并采取卧位针刺为宜 ; 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病人, 不宜立即针刺,待患者进食或休息后方可。2、滞针 :进针后针下沉紧 , 行针困难 ; 患者感到疼痛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 , 肌肉挛缩 ; 或行针时捻

7、转角度过大或连续进行单向捻转以致肌纤维缠绕针身。【处理】若精神紧张者, 应先解除病人顾虑 , 使其放松肌肉 , 或留针片刻待肌肉松弛出针;如因组织纤维缠绕针身, 可轻轻将针向相反的方向捻转 , 待针松动后即可出针。3、弯针【原因】进针手法不熟练 , 指力不均 , 用力过猛或留针时体位移动,肌肉强力收缩 , 致使针身弯曲 , 针柄倾斜 , 不能捻转提插及出针。【处理】体位移动者, 可恢复原来体位 , 然后视针弯的方向 , 顺势将针退出 ; 数个弯曲者 , 须分层退出 , 切忌强行拔针。4、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 敷后皮肤起泡或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

8、是单味中药,也有复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5、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拔罐疗法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等。此外,一些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和部分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6、耳穴分布规律与头面对应的穴位耳垂与上肢对应的穴位耳舟与躯干下肢对应的穴位对耳轮与内脏对应的穴位耳甲消化道对应的穴位耳轮脚一周盆腔、内生殖器三角窝五官(耳 鼻 喉)耳屏头、脑对耳屏脑干 轮屏切迹内分泌屏间切迹7、针刺注意:过饥 , 过饱 , 酒醉 , 大惊 , 劳累过度等 , 一般不宜针刺。久病体虚 , 大出血 , 大汗出者 , 针刺刺激不宜过强, 并尽可能采取卧位。妊娠 3 月以内 , 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3 月以上 , 上腹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 ,溃疡 ,瘢痕或肿瘤的部位 , 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合时 , 头部囟门及其附近穴位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不宜针刺。眼部及颈项部、脊柱部的腧穴,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等等。对胸背腰胁腹部内脏和大血管附近的腧穴, 要注意采取适宜的方向、角度、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