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0303411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09年09月16日 08:16:35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打印】【关闭】窗体顶端【Email推荐:】窗体底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业和粮食生产依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不断增加,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解决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科技成

2、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2001年起,国家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从2001年至2008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22.5亿元,引导地方投入财政和社会资金140亿元,共立项3784项。该项目实施给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及企业发展注入了较强的活力和动力。据科技部2008年统计,八年来我国共累计支持了3700多项成果转化,开发各类动植物新品种8560个,新产品4846个;植物新品种推广面积3.08亿亩,建立中试线2730条,举办培训班6万多期,累计培训农民1200万人次,带动了5200多万农民增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八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转化了一大

3、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各地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二是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科技体制与机制的创新。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联动,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强化,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一大批实验室成果得到熟化,促进了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同时,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逐步形成,培养了大批转化人才,缩短了转化周期,有力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培育了一大批“拳头”产品、优良品牌和科技型龙头企业,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提高劳动力素

4、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实施中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还是没有完全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据农业部科技司2008年统计,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得到大面积、跨地区推广的仅有15左右。而且,近年来,我国虽然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可见,农业科技的核心技术缺乏、科技成果适用性较差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

5、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常规技术及农艺技术,导致没有配套技术的科技成果大多难以实现转化,可行性较差。 在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我国曾经出台了中试产品、新产品免税等政策,但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更偏好于投资见效快、回报率高的工业产品,而不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等“软性”公共产品,这一状况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结果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另外,国家一些金融政策、信贷政策不配套,不能满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资金,也是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粮食增产中科技推广的潜力分析 在

6、我国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要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在单位播种面积上做文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下面简要分析在粮食增产中的科技推广潜力。 (一)良种推广和应用的潜力 优良的种质资源是粮食增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中的小麦来说,在20世纪下半期,先后在黄淮海地区及北方麦区推广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李振声等育成的碧玛1号、丰产3号、小偃6号、陕7859优良品种达20亿亩,增产小麦1000多亿公斤,良种推广对粮食增产做出巨大贡献。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的多年调查,在当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组织制度下,农民通过增加化肥、

7、农药及灌溉设施等投入品而使粮食增产的积极性,因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而不会提高,而对应用适应性、抗逆性、抗虫性很强的新品种的积极性还是有增无减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曾指出,如果在“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间,国家能保证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育种科研资金,15年后由于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作物单产水平可能提高90150,足以使我国粮食总产量在目前水平上实现翻一番。 (二)中低产田改造的潜力 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中低产田面积13.1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46,北方各省区的比重相对较高,如东北地区有中低产田1.7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西北地区

8、有中低产田1.3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1.96亿亩,占耕地面积的68。这些耕地由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量一般比高产田低2040。据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五省300多个县市统计,2005年粮食亩产平均高产田为390公斤,中产田为303公斤,低产田为231公斤。通过推广农田节水、保水保墒技术;配方施肥,增肥地力;坚持区域和流域的综合治理,把低产田改造为中产田,中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则每亩有80-100公斤的增产潜力。根据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们的计算,把现有科学技术在全国中低产区广泛推广应用,把全国的中低产田全部改造一遍,一年

9、即可多获得500亿公斤粮食;改造2亿亩,则可增产70-80亿公斤粮食。 (三)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潜力 目前我国的化肥投入量不少,而化肥的利用水平不高,其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这一方面有氮、磷、钾不同种类的肥料搭配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也有施肥的技术环境问题。近几年农业部在全国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据湖南和湖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的数据,推广配方施肥和合理施肥技术,一般可以提高肥效15左右,即相当于全国每年多投入2500多万吨化肥。按目前化肥肥效每公斤纯养分增产10公斤粮食计算,每增加1吨纯养分的化肥投入,就相当于增产1万公斤粮食,也就相当于全国多增产250亿公斤粮食。 (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潜

10、力 目前,我国农田灌溉能力较低,仅有8.7亿多亩灌溉农田,每年有4亿多亩左右的农田受到旱灾的危害,水资源十分短缺,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仅为3540,据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的试验,低压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技术一般可节约水资源3040,增产粮食2030以上;喷灌技术比地面漫灌一般节水3050,增产粮食1030。我国如能有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则每年500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按每立方米提高粮食产量0.1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 (五)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的潜力 利用地膜覆盖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新技术,将地膜覆盖广泛应用于各个粮食主产区的蔬菜和大田作物,能够提早农作物的成熟期,减少

11、虫害,减少中耕次数,使蔬菜增产30以上,例如,在河北广平、吉林公主岭等地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创造出了玉米亩产过吨的纪录。200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4.32亿亩,如果在其中1/3的面积上推广地膜覆盖,每亩增产50公斤,仅此一项就可增产粮食72亿公斤。 (六)推广间套复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的增产潜力 推广间套复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据中国农科院专家测算,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理论值可达195,2008年我国耕地复种指数只有155左右,还有40个百分点的潜力可挖。如果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间作套种和合理的轮作倒茬技术,将复种指数提高15个百分点,可增加播种面积2.1亿亩,可生产粮

12、食57008300万吨,完全可以弥补由于耕地减少而造成的57008300万吨的损失。 (七)推广植物保护技术的增产潜力 通过推广植物保护技术,可延缓病虫害对科学农药的抗药性的发展,保持农田生态基本平衡,保证粮食稳定持续增产,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专家估计,全国每年因病、虫、草、鼠害损失粮食产量达 10-15%,约500550千亿公斤。如果充分推广现有的植物保护综合防治技术,可挽回上述粮食产量损失的80,就相当于增产400440千亿公斤粮食。 因此,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就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一系列粮食增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持续丰产能力,夯实我国粮食生产

13、的科技基础;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粮食增产关键技术的突破、现有粮食增产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先进适用粮食增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单位面积产出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粮食增产、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粮食丰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协调;要在试验单产突破的基础上,注重大面积粮食丰产能力的提升;既要注重单项技术创新,又要注重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注重节本增效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粮食作物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配套技术和防灾减灾、产后减损技术进行系统安排;注重粮食丰产技术的综合集成,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的模式;推动我国粮食主产区丰产能力

14、的建设,带动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的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 (一)加大对粮食增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的经费投入,支持进行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以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重大项目,如“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四大粮食作物生产力科技提升行动”、“科技入户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各粮食主产区应首先重点落实这些项目的匹配经费,保证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另外,各地还应该组织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部门的科技力量,运作一批研究和推广项目,加强粮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形成具有不同地区区域特色的技术体系,为各粮食主

15、产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加强机制体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示范 在国家明确要求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条件下,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粮食生产投入体系,有效整合优势粮食生产资源、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资金集成和配套。使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要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协会等,在体制、机制运行上起到示范作用,这些都将为“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实施“粮食增产1000亿斤工程”,提供组织管理经验。 (三)大力推进各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技术示范 结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配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相关省(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区域、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粮食年产主推技术的示范。一方面,各地区要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中突出工作重点,抓好“三区”建设,即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同时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优质水稻、小麦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条件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带动粮食产业化开发。另一方面,粮食主产区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将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重点扶持开发潜力大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并适当提高项目区单位面积投入标准,力求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粮食核心产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