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7KB
约10页
文档ID:402731426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_第1页
1/10

目录摘要„„„„„„„„„„„„„„„„„„„„„„„„„„„„„2ABSTRACT„„„„„„„„„„„„„„„„„„„„„„„„„„„2 前言„„„„„„„„„„„„„„„„„„„„„„„„„„„„„3 一 登高的文化渊源„„„„„„„„„„„„„„„„„„„„„„„ 3 二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 3 三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4 3.1 空间感„„„„„„„„„„„„„„„„„„„„„„„„„„„4 3.2 时间感„„„„„„„„„„„„„„„„„„„„„„„„„„ 5 四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 5 五 杜甫的登高诗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质疑„„„„„„„„„„„„„ 6 参考文献„„„„„„„„„„„„„„„„„„„„„„„„„„„8 致谢„„„„„„„„„„„„„„„„„„„„„„„„„„„„„9杜甫的登高诗的人文价值黎坤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09 级 指导老师:孙宝摘 要: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 多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他的传世诗歌约有 1500 首,题材多样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丈夫,所以 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高峰叠嶂自 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登高为题材 的后世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典型著作的具体 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对存在价值的质 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行一下浅显的分 析关键词:登高诗;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存在价值The cultural value of Du Fu's poetry of view from a heightAbstract:Du Fu is great realistic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later regarded “poet”. His poe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lower people's sufferings of life. He's poetry are about 1500, rich in content. Du Fu's life fell and the no fixed abode, he is a great people who cares, so doomed his will of the society and country with infinite swaying. And pavilions, the mountainous peaks since ancient times is a representative people climb the feelings of the place, so there are many poems by Du Fu, depicting the ascent. Later there are a lot of scholars have don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ascent of Du Fu's poem, but more focu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ypical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overall to the ascent of du fu's poetry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shallow analysis.Key Words:view from a height;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space and time; take care of myself; existence value前言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虽然杜甫生 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尽管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凋零,个人遭遇也极 其不幸,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四处飘零,与亲人离散,但他的诗歌没有停留在 自怨自艾,自我哀叹的层面,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 的生活疾苦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众多,流传至今的约有 1500首,题材多样,登 高诗就是其中一种后世也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 在典型著作的具体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 对存在价值的质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 行一下浅显的分析一、登高的文化渊源登高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一是作为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来 源已久;二是作为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沿袭至今追根溯源,在春秋时代,孔子时期就提倡“君子登高必赋”,所以登高赋诗 是古代文人施展才华的重要媒介之一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生动的记载如 《魏风•陟岵》就是征人在登高望乡时的思家思亲之作[1此外,不得不提楚辞 中的登高文学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的一些作品,如《离骚》、《涉江》等,在屈 原的作品中,登高的主题已经得到了延伸,开始触及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层面。

所以说,登高诗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吟咏美景,更多的是寄寓了登高文人的一定 的思想倾向,如游子思想、登高抒怀、表现自身的坎坷经历、抒发国仇家恨、舒 缓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文学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了,典型的代表有王粲的《登 楼赋》,曹操的《观沧海》等;有很多文人都喜欢登高赋诗、登高怀远,比如魏 晋时期的陶渊明最喜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登高赏菊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登高诗在唐代也呈现了空 前的繁盛,典型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此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伟大 的诗人也有很多登高之作,“登高诗”已经被定型为一种特定的文学题材,已经 发展到相对独立的程度,而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 丈夫,所以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 高峰叠嶂自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 登高为题材的,如《望岳》、《登高》、《登楼》等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众所周知,杜甫是个典型的忧国忧民的心怀天下的伟大诗人,无论是在朝还 是在野,他都非常关注国事民生,那么他的登高诗中自不可避免会融入一种关注 天下的意识。

较之一般的登高诗作而言,杜甫的登高诗的境界更高一层原因在 于杜甫将天下装在心中,他登高不是简单观景而已,而是在主动对天下之大势进 行思考可以说,这种思考对于杜甫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已经与他融为一体 了也就是说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景物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了,而是融入了 丰富的内涵,因此意义更加深刻如《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2]《西阁夜》“恍惚寒江 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 百虑,盗贼尔犹存[3]在这些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是诗人的广阔胸襟,面对国事的动荡,诗人更像 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悲天悯人的大家再如《凤凰台》“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 ,饮啄慰孤愁[4] 《九日》“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5] 《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十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 处村[6]在这类诗歌中,杜甫在高远的地方看到平地上所无法了解的细微之处, 看到了凤凰台上的嗷嗷待哺的雏鸟,看到了自己在乱世中的颠沛流离的处境,看 到了战乱中的妇孺的可怜境地。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正体现着诗人的悲天悯人的 伟大情怀这些忧国忧民的胸怀天下的意识在杜甫的诗歌中不断出现,使他不愧为“诗 圣”,他的诗歌不愧为“诗史”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一)空间感763 年杜甫创作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7]这首登 高诗中所描写的空间境界之大,并非是简单地靠语言文字堆积起来的,也不是单 一地描写平面的广阔,而是更加注重立体感的刻画,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凝练性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写出了天地之大,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又点名了自身之小,但这种“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个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而 是可以与天地对立的伟大,即使空间在大也无法埋没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这里 的小已经转换为了大;所以杜甫的登高诗中带有浓厚的空间感这种登高诗中的空间感并非是杜甫特有,唐代其他诗人也由此涉及,比如孟 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元稹(《岳阳楼》)等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空间 感都没有杜甫来的雄浑壮阔苍凉,这与杜甫的特殊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二)时间感 在杜甫的登高诗中,空间和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空间的广袤性常可和时间 的久远性联系在一起,因此时间感也是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杜甫的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时间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时间的无穷而产生的怀古意识比如《春日江村其五》是借古人的 身世来映衬自身的处境,点名了自己身处乱世,居无定所的飘零身世,同时也表 达了自己要将诗作流传后世的信心与决心再如《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 公学堂遗迹》是借古迹来抒发人生之不遇,壮志之未酬金华山是陈子昂曾经读 书的地方,杜甫看到光滑的石柱上长满了青苔,不由得想起陈子昂当年的豪情壮 志到如今也只落得满眼荒芜,进而又联想到自己连施展才能的机会都没有,更是 可悲可叹又如《上白帝城》是借古人的功绩来感叹当今的政事,贬讽之意溢于 言表《滕王亭子》是借古迹的现状来感叹国家的盛衰之变,读后令人黯然神伤这类的登高怀古诗的目的不外乎以古鉴今或以古讽今其次是因时间的易逝而生发的对生命的感叹如《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一波 三折,写尽了人生衰老、欢宴无多之无奈再如《西阁二首其一》表达了人之所 以会哀叹人生的易逝、生命的衰老,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无法在流逝的时 间里留下明显的印迹的思想杜甫的登高诗中表达人生苦短的时间感应该算是对之前文人的时间意识的 继承和发扬他们所表现的人生苦短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存的孤独的哀 叹。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追求大多数都不能得以实现,所以感觉生 活的不切实际,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在杜甫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可以把 其看作是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的成熟,人们对于时间的流逝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 的无尽恐惧和单一忧伤,而是学会从中进行独立思考,思索人生存在的意义何在, 思索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 由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流逝转而到主动地充分利用时间由此可见,杜甫的登高诗中时间感既有消极的对人生苦短的哀叹,也有积极 的对生存价值的探寻四、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杜甫的诗歌根据经历的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创作阶段,也就是说从他的 诗歌风格中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发展轨迹有人曾说过杜甫的三首《望岳》诗,写 尽了其一生,这也是其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的最好写照第一首《望岳》作于 736 年杜甫壮游齐赵时期,吟咏的是东岳泰山岱宗 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第二首《望岳》作于 75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