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有关传统跪拜礼仪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56KB
约7页
文档ID:402357644
2024年有关传统跪拜礼仪_第1页
1/7

2024年有关传统跪拜礼仪 跪拜礼在社交礼俗中,跪拜礼是古代运用年头最长、频率最高的基本礼节那么有关传统跪拜礼仪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共享有关传统跪拜礼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有关传统跪拜礼仪 跪拜礼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们相互致意的姿态,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之前,它始终在社会活动中普遍流行《周礼·春官·大祝》把跪拜礼分为九种,合称“九拜”,即稽〔qi 启〕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神、拜庙之礼其动作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然后头也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停留一段时间因为头至地稽留多时,故称稽首顿首是地位相等的人互用的跪拜礼,其行礼方法与稽首同,只是俯身引头至地就马上抬起因为头触地的时间很短,只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空首是国君回答臣下,或尊者对卑者的答拜礼行空首礼时,身体先取跪姿,然后拱手至地,接着引头至手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而是悬在空中空首又叫“拜手”,或省称为“一拜”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拜礼以上三种是正拜,按清代凌廷堪《礼经释例》卷一附《周官九拜解》的说明,属“吉事之拜”。

振动、吉拜和凶拜三种是“凶事之拜”振动是丧礼中最重的跪拜礼振动的行礼方法,郑玄注解《周礼》释为“战栗变动之拜”凌廷堪《礼经释例》以为,“拜而成踊谓之振动”踊指跳起脚来哭的动作以此看来,振动所指是行拜礼时,跳脚击手,哭天怆地,浑身战栗不已的状况吉拜是“拜而后稽颡〔sang嗓〕”,“因以其拜与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凶拜是“稽颡而后拜”(《周礼》郑玄注)稽颡也是古代的跪拜礼,其礼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在子为父母、妇人为丈夫与长子居丧时,答拜吊唁来宾行此礼,表示极度的哀思和感谢另外请罪、倒戈时,亦行稽颡礼 奇〔ji 机〕拜是指一次拜,褒拜是反复两次以上的拜礼,二者都是进一步说明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拜礼奇拜、褒拜与上述六种拜礼的关系是“纬”与“经”的关系稽首都是再拜,没有奇拜的状况,顿首及空首则都有奇拜而褒拜则适用于稽首、顿首、空首等各种拜礼如乡饮酒礼中所说的“再拜”,就是顿首之褒拜 肃拜是妇女的正拜,其拜仪是屈膝跪地,下手不至于地而头微俯男子在军中也行肃拜礼,这是因为将士戴盔披甲,不便于行其他拜礼肃拜是九拜中礼节最轻的女子之所以比男子礼轻,也许与母系社会时期女性长期居于受敬重的地位,不必行大恭大敬之礼的传统习惯有关。

而且就是这种较轻的肃拜也只沿用到唐代武则天独立皇帝后制定礼仪,将女子的拜姿改为正身直立,两手手指相扣放胸前或左腰侧,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这种拜仪当时称为“女人拜”唐宋时期,女人在行这种拜礼时经常口称“万福”,以祝福对方多福,所以后来又把女人拜叫作“道万福”或“万福礼”这种拜俗从武则天改制起先, 始终沿用到清代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狐谐》篇载, 一名叫万福的儒生在济南收留一夜奔女,自称为狐,极诙谐 一日万福置酒聚友,其中有个名叫孙得言的客人出一联开万福的玩笑,其联云:“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众人苦思难对,而狐女却对出下联曰:“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忽然令众人“绝倒”这个故事的含义无须多论,但却说明“道万福”在清代仍非常普遍 清代还有一种三跪九叩礼据《清宫琐记》载,行此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上身挺直,将有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这样连举三次站起来,即为 一跪如此三次即为三跪九叩礼在 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大臣被皇帝召见时,还须要碰响头,即在叩头时要使地砖上发出咚咚的响声 另外,比拜轻的还有双手叠抱胸前拱手致意的揖礼,这是宾主相见的礼节。

《仪礼·乡饮酒礼》郑玄注说:“推手曰揖古代揖礼依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其中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者,行礼时俯身,推手稍稍向下,称“土揖”对异姓有婚姻关系的,俯身,手从胸前向外平推,叫“时揖”对于同族同姓的就用“天揖”,俯身推手时略微向上举高用于略尊于己者的揖礼,叫“长揖”,即行礼时站立俯身,两手合抱拱手高举,然后自上而移至最下面《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曾记载了郦生见刘邦“长揖不拜”的事根据礼仪,郦生作为一个贫困儒生,去谒见已统率大军的沛公刘邦,当行跪拜礼但由于刘邦“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很不礼貌,所以郦生非常不满,便只长揖为礼后来长揖成了不分尊卑的主客相见礼《明史·海瑞传》载:“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海瑞面对上官,只独自行长揖礼,突出地反映了他不媚权贵的性格 传统文化之礼仪 1.用膳礼仪 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起先用餐时肯定是长辈先动碗筷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 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肯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行走在路中间,应当靠边行走;站立不行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 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拱手礼为最一般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子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支配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传统的丧祭之礼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丧祭之礼作为生者对死者寄予哀思的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既要充分地寄予哀思,又不能伤及生者的身体,这就须要对丧祭时间的长短及表达方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这也就是中庸之道在丧祭之礼中的运用了 先说丧礼《礼记·杂登记》:“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礼记·丧服四制》亦云:“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

这里,已为服丧者规定了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既要哀,又须“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而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呢?《礼记·丧服四制》明确提出: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伤,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子女为父母服三年之丧,既能充分地表达丧亲之痛,又不至于毁伤身体,这便是丧礼中的中庸之道故孔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礼记·三年问》还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三年之丧的详细时间也作了界定 所谓“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据《礼记集说》引石梁王氏曰:“二十四月再期,其月余日不数,为二十五月这事实上也是在尽量缩短服丧的时间而且,即使在二十五月期间,服丧者倘有疾病,也还是可以变通的《礼记·杂登记》记孔子的话说:“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既要服丧,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行“毁瘠为病”,这不能不说是中庸之道的双向调整机制在起作用 再看祭礼《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而所谓“时”,即是指祭祀的次数既不能“数”,也不能“疏”,应当恰到好处正如《礼记·祭义》所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而如何才能做到不烦、不忘呢?这又须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古代所制定的春、夏、秋、冬“四时之祭”(《礼记·祭统》,后世改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便是既不“数”又不“疏”,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祭祀之礼而这一礼仪之所以被持续了两千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