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02339780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游石笼记龙安自陂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双瀑淙下,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之秽。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 ),或剜然如( ),或偃然如( ),或落然如( ),端正莹彻,悉非镌凿之能及。凡若此,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陡壁,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不刚,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熙宁九年,余在龙安时,与诸生寻泉流而

2、得其处,于是乐而忘归焉。一夫天作而地葳之以遣其人者,可谓至矣。虽然,惜昔不出于通都大邑之郊,而藏乎穷山绝壑之下,而不为好游而附势者之所知也。使当唐时,为柳宗元、李愿等见之,则其为名也,岂特石潭、盘谷之比哉!(宋王响游石笼记)注:龙安: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萑(hun)苇:即芦苇。(zhn):此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1.下列字的读音或含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陂(bi),斜坡。 啜(chu),喝。B.镌(jun),雕刻。 淙(zng),淙,流水声。C.剜(wn),用刀子等利器挖。 偃(yn),仰面卧倒。D.悉(x)都,全, 壑(h),沟。2.填入文中四个括号内的词语,按照合理的顺

3、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岩、盂、槽、臼 B.岩、臼、盂、槽C.岩、臼、槽、盂 D.臼、盂、槽、岩3.对下列有关度量衡等方面知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丈、寻、尺、咫”,全是古代长度单位的名称所表示的长度以“丈”为最长。B.“里、步”,既是计量长度又是计量面积的单位名称。“极十里“行数十步”,全是表示长度。C.“纵”“横”对,“纵数十尺”。在这里是“长有几十尺”的意思。D.“广六七寻”,“广”(gung),横长、东西的距离为“广”,这里指石涧的宽度。“下阔五丈”的“阔”,在这里跟。广”的意思相同。4.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5.下列两句中加点字在文章中的意思,解

4、释正确的一项是( )有群石环会突立 会一涧之水而环之A.两个“环”字不同,两个“会”字相同B.两个“环”字不同,两个“会”字也不同C.两个“环”字相同,两个“会”字不同D.两个“环”字相同,两个“会”字也相同6.下列各旬的分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龙安自陂下东入其山:这句话交代了龙安驿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语是“龙安”。B.凡若此,行数十步;“此”代指“傍无荒茅”到“端正莹彻”所描绘的景致,主语是“我们”。C.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窥”的主语以“我”(王响)为宜。涓涓,状流水声,这种声音同“珑珑若雷”“广深不可穷”的气势对比鲜明。D.而不为好游而附势者之所知也:此句的主语是被埋

5、没在“穷山绝壑之下”的瑰异之观;“好游而附势者”的意思是“喜爱游历名山大川而又趋炎附势的人”。7.下列各句跟“游鱼沉泳,历历可见”之所要突出再现的情景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鱼翔浅底 B.锦鳞游泳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什么?请选出正确的答案。(1)端正莹彻,类非镌凿之能及( )A.稳稳当当光亮明净,那模样不是(靠人)刻凿所能办到的。B.端端正正的光洁透亮,从总体上看(靠人)刻凿是办不到的。C.形态匀称通体光洁,都不是(靠人)刻凿所能办得到的。D.敦实稳固晶莹明亮,很像是(靠人)刻凿办不到的。(2)则其为名也,岂特石潭、盘谷之比

6、哉( )A.那么石笼作为名胜,莫非仅仅是只能跟小石潭、盘谷相比吗!B.那么石笼的名字,难道仅仅是跟小石潭、盘谷相提并论吗!C.那么石笼一旦有了名气,怎么会仅仅是跟个石潭、盘谷相似呢!D.那么石笼成为一个名胜,是不是可以跟小石潭、盘谷的名气比试高低呢!9.下列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石笼”之称,很可能是作者王响命名的。所谓“石笼”,其实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形状像畜养鸟兽的笼子。B.第一段可分四层:从开头到“镌凿之能及”;从“凡若此”到“复泄而为涧”;从“由此”到“可爱”;从“熙宁”到完。C.第一段以石笼为记叙线索,移步换景,主要通过视觉、听觉的见闻,描绘了石笼天作地藏的清幽瑰异。D.如果不考虑王响的身世际遇,而仅仅是单看第二段,可以知道这一段的抒情议论,作者的目的是在于抒发对怀才不遇其时。久被埋没的社会现实的幽愤之情。参考答案1.B 2.C 3.D 4.B 5.A 6.B 7.A 8.(1)C (2)B 9.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