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02246282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模式”王晓东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两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既改善了民生,又促进了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模式”。历史重任2008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贵州雪凝灾情时,强调要把灾后重建和修复工作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结合起来,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3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全力抓好这项工作。5月,胡锦涛总书记对贵州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作出批示,同意在贵州进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7月

2、,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等多种因素制约,群众生活条件尤其是居住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我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面临的状况是危房数量大、对象分布广、改造难度深。据2008年调查统计,全省农村危房有192.4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3.16%,涵盖了全省88个县(市、区)的所有乡(镇)、村,其中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等特困农户有125.84万户,占危房户总数的65.38%。党中央、国务院

3、对我省危房改造十分重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把农村危房改造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组织力量、积极安排资金、有力推动实施,圆满完成了28.3万户的改造任务,竣工率达到141.5%,有效改善了部分住房困难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2009年10月,李克强副总理视察贵州时,对我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贵州以解决农村危房改造为切入点的民生问题取得新的进展,为全国提供了新鲜经验。”贵州模式贵州是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全省近1/4的农户。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否扎实,能否取得实际效果,不仅关系到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推

4、进,而且将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在全国的开展。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分工,协调推进,各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公平公正、程序透明,经济实用、注重安全”的原则,成功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危房改造的新路,形成了独特的“贵州模式”。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组织领导,责任到人。为保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省、地、县、乡四级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省级负总体责任、市级负管理责任、县级负主要

5、责任、乡级负直接责任,村级负具体责任”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按照工作总体进度安排,明确完成工作时限、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时限。同时,建立农村危房改造联系点制度,由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部门、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各人民团体等200多个单位和部门分片定点负责全省88个县(区、市)的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加快推进工程的实施。深入调查摸底,制定科学规范的改造计划。搞好调查摸底、做好前期规划,是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摸

6、清全省农村亟待改造危房数量、危房形成原因和危险程度、贫困农户构成等情况,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农村危房调查摸底实施方案、贵州省农村危房评定暂行标准等文件,抽调业务骨干投入各级农村危房改造管理工作,组织对省、地、县、乡四级570多名调查摸底师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下乡调研达6.4万多人次。通过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全省农村危房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农村危房改造的两阶段计划: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用4年时间完成80万户危房的改造任务,主要是最危险的一级危房,最困难农户居住危房和地质灾害危房;第二阶段(2013年2016年),用4年时间完成剩余112.48万户危房改造任务,主要是二、三

7、级危房。同时,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改造计划。注重统筹安排,整合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危房改造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资金筹集。我省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思路,采取“以农民自筹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为辅、银行信贷和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的方式,下发关于印发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配套项目资金整合意见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捐赠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协调金融机构,发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捐款捐物,号召社会积极参与,鼓励农民通过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至2010年7月底,全省共筹集危房改造资金141.37亿元,其

8、中中央投入20.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6.52亿元、农户自筹84.05亿元。这些资金的有效整合、落实到位,较好地解决了我省农村危房改造的资金瓶颈问题。力求重点突破,形成整县推进的工作新路。在危房改造过程中,我省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能快则快”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整县推进的工作思路。2009年全省选取贵阳市、遵义市和黔南州的13个县(市、区)作为实施“整县推进”的试点,要求在12至18个月内,完成上述县域内全部8.3万户危房改造任务。省级补助资金2.6亿元一次性下达13个县(市、区),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截至今年4月,贵阳市共投入16.6亿元,在10个区(县、市)改造农村危房6.7万余

9、户,并已全面完成并通过检查验收。第二批“整县推进”试点普定、金沙、从江、安龙和铜仁等5个县(市)已签订责任书,整县推进工作进展顺利。整县推进,弥补了以乡、村为单元带来的力度弱、范围小、资源少等不足,提高了政策实施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在更大区域内谋划村镇建设布局,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农村危房改造新路。搞好系统协调,实现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搞好系统协调,注重“三个结合”:即危房改造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级规划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扶贫开发、移民搬迁、防御自然灾害相结合;与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

10、整等相结合。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在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形成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帮助农民改善供水、供电、广播电视、沼气等基础设施。在改善村容村貌过程中,注重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发挥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综合效益,使其和当地旅游产业相互促进,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遵义市将农村危房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创建相结合,突出“黔北民居”建筑特色;黔东南州注重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打造乡村旅游、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支撑后续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据统计,去年全省共有59个集中建房点统一纳入当地小城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规划,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

11、基础。加强监管指导,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对象量大面广,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有效的指导、有力的监管和严厉的问责,是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可靠保障。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危改领导小组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多次组织督查组深入各地进行督促检查。省危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阶段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对存在的困难给予协调解决,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强化资金管理,使资金使用高效、透明,保证农村危房改造的质量,增强农村危房改造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相继制定了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农村危房评定暂行标准和贵

12、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农村危房改造中的资金管理、评定标准、领导干部问责等问题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成效显著大规模的危房改造给我省广大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广大危房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以危房改造为突破口,新居建设、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多项内容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在贵州高原广泛展开和有效推进。到今年7月,全省35.61万户农户住上新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全省广大农村涌现出一个个现代社区,以往单家独户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广大村民爱护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热心公益事业,逐渐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农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13、遵义市的“黔北民居”、黔东南的苗侗族民居、贵阳市的布依族石板房、毕节试验区的老年公寓一栋栋风格别具、清新亮丽的新农房与农民的笑脸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二是困难农户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全省2009与2010年共计下达了25.3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其中“最危险、最贫困”的一级危房、五保户二、三级危房和地质灾害危房改造数量为21.69万户,占总任务数的85.5%。到今年7月,全省共解决了32.04万“最危险住房、最困难群众”农户的“住有所居”问题。遵义市“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红柱子、白粉墙”的黔北民居,毕节地区的“黔西北生态民居”,使贫困农

14、民永远告别了破廊倒壁、东倒西歪的土墙房、茅草房、筒筒房。一幢幢别墅般的乡间民居,散布于贵州高原,青山新房相依、绿水秀竹掩映,不少特困农户实现了祖辈想都不敢想的“乔迁之梦”!三是拉动农村消费效果明显。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对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有效拉动了建材、建筑、家电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潜力的发挥。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测算,中央每投入1000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可带动社会总投资7200万元,带动建材业需求约4080万元,带动关联产业需求2800万元。新建改造1户农村危房可带动装修、家具及家电等消费需求1.4万元,其中装修6000元、家具5000元、家电

15、3000元。以毕节地区为例,数据显示,在2008年至2009年共投入16.9亿元危改资金中,农民自筹就达8.9亿元,占整个资金投入的一半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大大激发了农民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许多返乡农民工经过培训,就地参与到农村危房改造中。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测算分析,改造2000户危房需新增建筑业劳动力就业16万个工作日,需新增建材行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工作日10万个,其中一半来自返乡农民工。四是促进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我省重视将危房改造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村寨整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的收入渠道,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促

16、进城乡协调发展。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烟草局等单位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了详细的产业规划,整合资金帮助危房改造户发展规模种养业。大方县小屯乡引进企业带动滑石村危房改造户种植刺梨800亩;贵阳市花溪区引进客商流转土地连片种植西瓜100亩,带动危房改造户边打工边学技术;湄潭、余庆等地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为群众做了配套产业规划,整合资源帮助困难群众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借着农村危房改造的东风,全省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涨,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五是农村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有效解决了困难农户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