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归纳出对流的概念,说出热在水中传递主要靠对流方式科学探究1 .能通过观察水受热时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根据冷水和热水在温水中的沉浮现象对问题进行假设3 .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4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科学态度1.能以实验现象为依据,作出判断5 .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进行实验6 .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他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热对流有关的现象教学重点能归纳出对流的概念,说出热在水中传递主要靠对流方式教学难点1 .能通过观察水受热时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根据冷水和热水在温水中的沉浮现象对问题进行假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脚架、陶土网、烧杯、酒精灯、木屑、小塑料盒2个、冷水、热水、温水、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我们知道水是热的不良导体,那么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出示用锅烧水的图片)观察烧水的时候,锅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通过这种现象你想到了什么?2 .提问: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二)演示实验,作出假设1.演示:向两个塑料盒或塑料袋中,一个加入约90℃的热水,另一个加入约I(TC的冷水,将两个塑料盒同时放入约50℃的温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2 .引导: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
放进温水中,热水比温水轻就上浮,冷水比温水重就下沉根据实验现象,想一想,在加热过程中、锅底部的热水和上部的冷水又会怎样运动呢?3 .假设:锅底部的水受热后可能会向上运动,上部的冷水可能会向下运动三)实验观察,获取事实1.掌握方法⑴播放:“水是怎样变热的”实验方法视频提示学生关注:实验方法分几步,实验的关键是什么⑵出示实验方法:A.向烧杯中加入多半杯约20℃的冷水(注意如果水的温度高,则效果不好,并且实验现象呈现的时间短)B.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细锯末C.用酒精灯的外焰分别给烧杯底的边缘和中心部位加热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D.观察有什么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⑶出示注意事项:A.实验中要注意安全B.同学之间要分工合作C.组装实验模型、实验操作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D.实验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8页中四)分析事实,得出结论1 .汇报:指定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2 .讨论:(1)两种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⑵锯末为什么会在水中运动?(由于水的流动,带动锯末的运动⑶借助锯末的运动可以想象,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是怎样运动的?(下部的水向上升,上部的水向下降,上部和下部的水会相互流动。
4)水的相互流动与水逐渐变热是否有关?⑸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整个容器中的水是怎样变热的?3 .总结:烧杯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相互对流,使全部的水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五)类比推理,形成知识1.引导:水和空气都是流动的,热在水中是靠对流传递的想一想,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呢?4 .讨论;根据水变热的情况,推想室内的取暖器是怎样使整个室内变热的?5 .学生分组讨论,并将结果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8页中6 .小结:热在空气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取暖器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从下面补充过来,这样,在冷热空气不断对流过程中,整个室内的空气就会变热六)实践运用,拓展延仲1 .引导: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观察门缝上面和下面粘在门框上的纸片向哪儿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2 .交流:说一说纸片会怎样飘动,为什么?3 .推想:在夏季做同样的实验,纸片会怎样飘动?课程资源拓展活动液体的对流实验实验材料:方框形玻璃管、酒精灯、高镒酸钾(或木屑)、冷水等实验方法:⑴照图组装实验装置,往方框形玻璃管中注入冷水2)用酒精灯在方框形玻璃管下面的一个拐角处加热,在左面的玻璃管口放几粒高镒酸钾(或木屑),观察水受热后高镒酸钾(或木屑)在方框形玻璃管中的位置变化,想一想,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⑶熄灭酒精灯,将管中的水倒出,观察水是否变热了。
板书设计20. 热在水中的传递对流:烧杯下部的水一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f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相互对流,使全部的水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