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第二节 文学媒介的演变与文学形态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KB
约10页
文档ID:401742806
第四章 第二节 文学媒介的演变与文学形态_第1页
1/10

第四章 第二节 文学媒介的演变与文学形态(2009-12-26 14:56:14)(一) 语音媒介与口语文学1、语音媒介的首要特点是简便性,它一般不需要其他 媒介进行配合,却往往可以借助表情、体态以及手势等身体 语言达到更好地表情达意的目的2、语音媒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亲切性和现场感 这是此后同样以语音为媒介的广播甚至影视所匮乏的3、但是,语音媒介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语音 媒介的要素来看,它主要包括说话人、所说的话、听话人、 语境和效果这五个因素其中前三个分别是语音的发出者、 内涵和接受者,而后两个因素则牵涉到接受的效果问题首 先说话人所说的话是在具体语境中生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 要受语境的影响作为沟通的目的,效果成为考察语音媒介 的最终因素正是在这一点上,语音媒介显示出了它的局限 性事实上,语音媒介基本上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模式,这 也是造成其现场感的原因所在然而,一旦有了距离阻隔, 作为一种交流媒介的语音就会失去听话人,从而也就失去了 效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广播电视的优势恰好表现在这 里同时,作为存在于时间里的声音,它转瞬即逝,不可复 现,也无法保存即便后来有了录音技术,但是作为机械复 制的结果,录音中的声音已经失去了现场感,而代之以一种 无从捉摸的空洞感,事实上这种空洞感根源于身体的缺席。

但是和文字相比,其亲切性还是极其鲜明的所以,多年以 后,再次聆听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的声音时还是那么激动人心由于上述语音媒介的局限性,致使人类早期以语音为媒 介的口语文学大多数都失传了,仅存的一小部分已经转化成 了文字的形式但是这并不表明后来的时代以至今天口语文 学消失了;相反,在文字发明之后,语音作为人们交流的重 要媒介依然发挥着包括文字在内的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作用所以,文字发明之后的口语文学仍然是一道历代相传 的民间风景线民歌为中国历代的诗歌发展提供了最有生命 力的源泉,其他各种说唱文学形式也不同程度地刺激了小说 和戏剧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是评书口语本来是书面文学的 来源,而在书面文学成型后它又把书面文学口语化了二)纸质媒介与书面文学 书面文学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它需要综合太多的因 素首先一个因素是文字,其次是纸张,再次是印刷术在 纸发明之前,文学作品是被刻写的对象;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文学作品是被抄写的对象因此,书面文学的成熟是印刷术 发明之后的事语音被视觉符号文字替代之后,纸成了相应 的文学媒介,而印刷术只不过是把字快速印到纸上的一种方 式所以,体现书面文学的媒介是纸,而不是文字和印刷术。

1 、纸质媒介的首要特点是克服了语音媒介的流逝性 它以文字和纸张甚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把文学作品保存下 来,从而使它获得了相应的稳定性严格来说,以语音为媒 介的口语文学实质上只是一种交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传 播因为传播的前提是首先使被传播的对象具有稳定性,以 利于保存;同时要求较快的速度,这样才能为文学作品的超 时空传播提供保障和可能,因而,传播其实是印刷术发明之 后的事纸质媒介出现之后,距离不再成为障碍,伴随时间 流逝的也不再是对既成作品的抹杀2、纸质媒介的势力扩张正是来源于它的稳定性,其广 泛性和普遍性都是在稳定性的基础上生成的3、纸质媒介的缺陷也很明显它把原先的说话人变成 了写作者,所说的话变成了一行又一行文字,听话人变成了 阅读者写作者写下他的文字之后,不知道过多久才会有人 读到也就是说,原来那种作为一个整体的口语交流在这里 被一分为二了,说与听的同时性被分割成了写和读这两个界 限分明的环节反馈不再那么及时,亲切感和现场氛围更是 无从谈起,甚至读者根本就不知道作者长的什么样子汉字产生以后,其命名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汉字命 名主要取决于它所依存的媒介,比如,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 兽骨上的,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石鼓文是刻在石头上的, 诸如此类。

此后,文字依存的媒介先后经过竹木简帛等,终 于固定在纸上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文字也被统一为小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也是伴随在权力左 右的工具直到纸(汉代)和印刷术(唐宋)发明之后,文 字才真正走向了平民大众印刷术发明之后,为了适应印刷 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 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宋体字发端于宋朝, 定型于明朝在装帧方面,中国最早的装订形式是简策装, 通行于商周其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 字处编连,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编简 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 纸本书所代替装订形式先后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 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六种,其中出现于南宋末的包 背装使对折页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 元、明、清均较多使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 书》使用的都是这种装订形式线装是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 装帧形式,它与包背装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 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线装书籍 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

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 最先进的一种文字、纸和印刷术和装订术合成了一个特别 动听名字:书由此可见,中国的书面文学大致形成于汉唐, 而成熟于宋明时期三) 电子媒介与影视文学1 、电子媒介的主要特点是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了 声象的远距离传播从符号的角度分析,电子媒介的优势是 它部分地恢复了语音这个媒介,同时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象 化了所以,通过电子媒介的终端接受器,观众看到和听到 的几乎是和自己一样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和声音这就在一定 程度上恢复了文学作品的逼真感,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 生活气息2、但是这种恢复是有限度的,具体地说,这个限度就 是荧屏和银幕屏幕内外是两个世界,一个是逼真世界,一 个是现实世界逼真世界在给人带来快乐、安慰的同时,也 有可能引发出接受者的孤独感和困窘感因为屏幕里的人自 成一个世界,观众能感受到他们的悲欢,他们却不把观众放 在眼里,更不可能达成语音媒介时代的那种直接的双向交 流这样一来,屏幕就象一个透明的障碍把观众隔离在外面 所以,这种由虚拟真实营造出来的逼真世界带给人的终归是 一种虚幻感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因为这个障碍是透明的, 它以活动的影象招引观众的眼目,而且不失时机地向观众示 范和献媚,表征出一种或隐或显的引导意识和诱惑倾向。

屏 幕就这样完成了既把观众拒斥在外又要引诱观众前来观赏 的双重目的3 、基于电子媒介的上述特点,影视文学的接受并不适 合一个人进行,也不适合象看书时所应有的那种过于安静的 氛围也许书是静的,所以需要以静对静,而影视却是动的, 甚至是喧闹的,所以也要以动对动才好看着剧中人的表演, 你可以和同时观赏的人对他们的表演评头论足,总之,在人 多势众的情况下,观众往往会消泯剧中人和现实人之间的界 限,甚至和剧中人打成一片所以,影视把书面文学带来的 那种精神慰藉变成了感官娱乐,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人的民族心理结构长于感悟的中国人在艺术形态上呈现出 来的特色是抒情,所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艺形式大体上可以 称之为抒情型影视之中的画面基本上就是第一个环节也是 最后一个环节,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提高,尽管影视也能折 射出故事中的某些意味,但是要想营造出书面文学的那种深 厚魅力还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电视在播放节目时可以随时穿插广告当你正在感受秦 雪梅与商林书馆相会的惬意时,突然传来了推销方便面的声 音你正在为秦雪梅的哭灵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节目结束了, 随之而来的是所谓领导时尚的化妆品广告在肢解了作品完 整性的同时,还严重破坏了你欣赏故事的胃口。

广告让你无 法沉浸于其中,也不愿再去沉浸于其中因为真实的广告让 你觉得戏是假的,你将要达到的感动会当面遭到广告的否定和嘲讽事实上,即便没有广告的干扰,影视文学仍然存在 着缺憾,这种缺憾与演员有关观看舞台演出时,真实的阎 立品就在你的眼前,演员的真实性让你倾向于认为故事是真 实的而影视中的阎立品只不过是她的一系列照片合成的, 就象从高天上的流云投下来的影子一样虽然近在眼前,其实 缺乏肉身的气息,离它的本源无比遥远从接受者的角度而 言,观者也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没有了一排排座位而且, 当阎立品在“父审”中唱道“这时候我正要抽身逃遁,那商 郎他邀我书馆谈心,欲想走又觉得欺人太甚,还恐怕失去俺 夫妻情深”时,你再也听不到台下的哄笑声至多也只是自 己会心一笑,却不发出任何声音四)电脑媒介与网络文学 电脑联网为信息的即时传播提供了可能,文学随之也 进入了网络,通过网络来扩展文学的天地文学进入网络之 后实际上实现了二者更高程度的融合与渗透,网络使文学获 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也重塑了文学自身的形象 这就使所谓的“网络文学”出现了传统文学前所未有的新特 点所谓“网络文学”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发表平台和传播媒 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的手段来表现主题,在网 上创作、发表,供网民阅读的文学作品。

与传统文学相比, 网络文学在创作方式、发表方式和传播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差 异就创作而言,网络文学一般不是指那些创作完成之后再 粘贴在网上的文学作品,而是直接依据网络的文学创作网 络文学中的作品很少再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工夫了面 对网络,作者就象在即席赋诗,并随手把文字打在网上,即 使有错别字也懒得去改,甚至已经浑然不觉作者和读者似 乎都对网上的错别字习以为常了因而在网上阅读作品感觉 就象在读一本盗版书,读者需要从内心里不断地为它改正错 别字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创作与发表之间不再是巨大的鸿 沟,而是一道间不容发的缝隙一篇被贴在互联网上的作品 就象风筝一样飘逝了,只有写作者用他心中的细线牵挂着 它,至于它的漂泊际遇都一概不知然后,鼠标轻轻一点, 又一个完全样式的风筝离开了作者的视线高明的网络彻底 消泯了发表的传统界限,在这里,你只需动动鼠标,无数只 完全同样的风筝就会象沉默的鸽群一样四散飞去作品的发 表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它已经进入了传播的通道和影视文学相比,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文学具有交互 性、综合性、链接性等新特点1 、首要的一点是电脑借助网络实现了影视文学所不具 备的交互性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语音媒介时代的 重新来临,在目前情况下,大多还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因为 它借助的符号主要是文字,也不再是那种面对面的交流,而 是穿越时空的对话。

一个人把他的作品贴在网上,紧跟着便 是读者的评论,写作者(以往的说话人)与阅读者(以往的 听话人)又一次达成了瞬间地紧密结合这种无声的对话是 现代科技造就出来的新鲜景观,它以向前追寻的姿态体现了 对远古生活方式的还原事实上,自从 1876 年贝尔就已经 发明了,也已经成功地启动了视频聊天但这些工具 与文学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密切2、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存在形式还是以网页为主的但 是网页本身已经被多媒体化了,它上面不仅有文字、图片, 还可以有运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甚至具备和影片一样的 视听功能多媒体体现的正是网络文学的综合性3 、网络文学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链接性一个人在读 书读得不耐烦的时候可以从后面往前读,也可以随便翻开其 中的任何一页来读,这种做法就有些类似于网络文学中的链 接网页中的链接一般都是相关话题,其实不断链接下去, 完全有可能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是随意乱翻书(文 本)无法相比的因为一本书的每一页内容不仅处于同一个 主题和范围之中,而且是已经确定的既成文字而在网络文 学中,多重链接提供了跨越领域的潜在可能因而,靠点击 链接阅读到的一系列关系松散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超文 本”。

此外,网络文学的便利性也是书本难以比拟的,这主 要体现在它的搜索功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