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01569926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方案建设组:组长: 王端祥组员: 马煜琨(贵州省导游培训中心)刘 黔(贵州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监)张 志 (贵阳市中国旅行社)李 波(中天会展城)彭 敏(贵阳能辉酒店综合办主任)张禄琪(贵州平塘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总经理) 姜雪、杨艳、潘怡、谢雪梅、李晶、易大卫、朱丽君、张铃海、吴笑笑、张鸣、王键、刘海滨、吴薇、周继红一、 专业建设基础1、产业行业发展分析(1)贵州“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旅游业资源

2、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按照把我省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多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和酒店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我省旅游接待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规模化发展。制定出台促进度假酒店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旅游度假区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旅游

3、纪念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扶持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推动涉旅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大力开拓客源市场,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优化旅游环境。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发展将是贵州十二五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与本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紧密结合,前景广阔。(2)旅游人才需求分析根据贵州省旅游局调研报告,贵州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15.7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78。95万人。在2010年11月出台的贵州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中指出“贵州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跨越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贵

4、州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贵州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避暑旅游等新兴、专业人才更为短缺.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贵州省旅游“十二五”规划更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五支人才队伍,瞄准六个突破口。到2015年,力争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培养和引进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2万人,培训

5、各类旅游从业人员200万人次以上;全部导游人员、90%以上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和7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培训合格上岗。”由此可见,在贵州省旅游业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旅游从业人员需求达到14.21万,贵州旅游人才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增大,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2、专业群现状表11 旅游管理专业群基本概况表序号项目基本情况1专业群在校生人数专业群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四个专业,在校生人数共计466人。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当年毕业生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的占100。3实习实训条件实习实训课时数占教学总学时50,其中生产性实训

6、占实训总学时的50以上。建立了贵阳骄苑旅行社骄苑宾馆等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旅游商务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5个;与贵州省中国青年旅行社、黄果树5A级风景名胜区等11个企业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4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旅游服务岗位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业务操作两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5师资结构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15人,实训指导教师4人;全体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助教7人。其中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旅游行业企业从业和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具备“双师素质。6毕业生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共有六届毕业生,共计424人。7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当年一次

7、就业率均为94%,毕业生的整体质量水平在贵州省同类职业院校毕业生中表现突出。专业对口率80,对06、07、08届毕业生对口追踪,专业晋升率达50%.8双证书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95%。9产学结合承担了交通部现场导游考试系统研究与开发、交通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贵州省旅游产业与交通发展研究等科研课题,已结题。3、专业特色(1)构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是指根据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种模式改革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周期,不但使

8、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达到1:1,更体现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对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调查反馈,均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2005年学院投资45万,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贵阳骄苑旅行社,由管理工程系主任担任旅行社总经理;旅游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旅行社的日常管理与业务接待.做到了“教师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专业老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学生教学实训和企业生产服务一体,学校与企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系社合一、双师双职,这种方式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认可,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

9、的质量。(2)积极探索“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同时,学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灵活办学体制,率先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于2006年与企业合作,双方投资、共同管理,联合开办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利用企业良好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完善的实训基地群,探索一条“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积极灵活的办学体制.由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推荐就业。经过五年的摸索,逐步完善了各项制度,积累了一定的旅游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办学经验。为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之路。4、专业发展思考的

10、问题(1)工学结合的实施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除了企业对学生严格管理以外,学校全面介入和企业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在这方面,我系形成学院成绩与企业成绩紧密结合的综合实习考核评定体系、专业教师校内教学任务和校外实训管理任务综合量化的教师考评体系等.但是,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后,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还需与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继续完善一系列的校企共管作业文件,进一步加强过程监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作为“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支撑的骄苑旅行社,需要更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的发掘市场、充沛客源、给学生营造更多的

11、业务操作机会。(2)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随着专业的发展,数量、质量与结构还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还需进一步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要与企业合作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优化双师结构。(3)职场环境亟待完善、职业氛围有待加强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职业氛围营造包括物质、制度、文化、精神等不同层面,并不是制度上墙、设备摆放那么简单。由于受到场地、设备、布局、人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职业氛围的营造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效果。职业环境亟待完善.(4)与行业主管部门

12、合作有待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在发展中与企业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可以及时获取行业最新、系统的信息和动态,有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下一步的建设中,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1、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目标依托贵州省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及红色旅游等系列资源,经过2年的建设,使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以及辐射能力全面提高。与贵州省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深化“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校企共建的办学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

13、制,完善以旅游行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纵深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建成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完善职场环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使旅游管理专业成为理念先进并有鲜明贵州特色的旅游示范专业;成为贵州省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旅游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3个相关专业共同发展。2、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贵州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特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深化“旺工淡学、工学交替

14、”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贵州旅游行业,培养满足“精服务、懂管理、博文化、知礼仪、善表达、会沟通”的旅行社、综合型酒店、会展服务组织、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过硬综合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 专业建设内容1、深化“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1)具体实施步骤图3-1 以“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为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图示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二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一是语言及礼仪技能训练(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及服务礼仪训练、人际沟通心理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旅游概论、导游基础

15、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课程的学习);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由贵州知名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及学生共同设计贵阳市近郊2条短线,旅行社派出优秀导游负责学生的踩线体验,并为学生旅游团全程导游服务,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导游过程。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旅游知名企业和贵州省各主要景区景点,让学生熟悉企业结构,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一年级的暑假78月,正直贵州旅游旺季.由学校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习。进一步深入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环境,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同旅游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第三阶段从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完成校内实训与理论结合的学习任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岗位技能训练。依托学校与贵州旅游企业及景区的合作及学校自办旅行社贵阳骄苑旅行社的资源,在旅游淡季完成旅游营销、计调等岗位的专业课程实习.在此期间,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合作企业选派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来校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技术)标准、服务理念、服务信息,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在校学习也与行业不脱节。第四阶段从二年级暑假至第五学期,进入旅游市场旺季,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