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班级初二一班 授课老师杨 薇 课题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3.品尝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方、拟人等表现手法4.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酷爱以及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基本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领悟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更2.品尝语言,了解驾驭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与学生一同回顾李白的送别诗,探讨古今“送别”的差异,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介绍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基本了解诗歌的写作缘由,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自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起先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志向志向三、 朗读诗歌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朗诵诗歌,朗诵时留意诗歌的停顿、语速和情感。
四、 检查预习,说明重点词语渡:乘船渡江 远:远行 从:往,到 尽:消逝大荒:广袤无际的原野海楼:空中楼阁,这里形容云霞多变而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宠爱五、 逐句理解,品尝语言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翻译:我乘船远行到了荆门山之外,来到古时楚地巡游分析:首联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了诗人远渡的地点和目的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翻译: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逝了,江水进入广袤无际的原野奔流着三个角度赏析:(1)绘意境: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慢慢消逝了,江水进入广袤无际的原野后照旧东流写出了长江磅礴的气概2)赏字词:“随”化静为动,写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变换;“入”写出江水进入广袤的原野后接着东流 这两个字把景物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3)品技巧:借景抒情,借长江磅礴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当时喜悦、激烈的心情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翻译: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江上生成的云霞构成美丽的空中楼阁手法:比方,将明月映入江水比方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方成空中楼阁衬托出江水的宁静和云霞美景4.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翻译:我还是爱家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伴送我的行船手法:拟人,把家乡的水人格化,借写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不舍之情。
六、 诗歌主旨诗歌描绘了初次离乡乘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和对家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七、 布置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2.完成研学案《渡荆门送别》全部、《钱唐湖春行》第一题3.预习《钱塘湖春行》4.练字(《使至塞上》)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1.缺少板书;2.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笔记;3.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发言较少建议:1.做好板书设计,授课时进行必要的板书;2.支配好教学流程和时间,预留时间给学生做笔记;3.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