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关于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43KB
约7页
文档ID:400187771
2024年关于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1/7

2024年关于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科左后旗关于奶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奶产业发展周期性波动较大,奶农生产主动性较低等因素影响,全旗奶牛饲养规模较小为进一步了解和驾驭全旗奶产业发呈现状和存在问题,科左后旗围绕黄牛优势产业,结合对养殖企业调研走访,现将产业发呈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总结如下一、黄牛产业的基本状况科左后旗根据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黄牛产业,着力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进程,逐步构建起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一)黄牛养殖实现规模化发展随着全旗禁牧工作开展以来,肉牛养殖规模化舍饲水平持续提高,养牛小区和规模养牛场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实施母牛扩繁“万千百十”工程,全旗肉牛存栏超万头苏木镇有15个、超千头嘎查村167个、超百头养殖场(户)有103个、超十头养殖户18733户建设有标准化养殖小区有7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3个,分别是牧合家、本富牧业、科尔沁牛业;截止目前,牧合家肉牛存栏10105头、本富牧业肉牛存栏7072头,科尔沁牛业肉牛存栏5100头2023牧业年度,全旗黄牛存栏量80万头,其中基础母牛37.5 万头,出栏肉牛23万头,牛肉产量218600吨,黄牛牛奶产量31100吨。

预料2023年将实现存栏100万头的目标二)肉牛改良成效明显成果突出全旗黄牛改良主要向肉用型方向发展,以提高繁殖率为目标,通过推广应用冷冻颗粒精液配种技术,黄牛品种改良取得丰硕成果1977年“科左后旗黄牛新品种培育”纳入哲里木盟科技规划,1983年列入自治区科研重点项目,1987年制定自治区地方品种标准,2023年科左后旗黄牛改良工作经国家科委、农业部联合验收,命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2023年底,黄牛冷配达21.26万头,母牛繁殖率提高到80%以上,繁殖成活率9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三)饲草料基地建设稳步推动为有效解决草畜冲突,后旗从饲草料基地建设入手,坚固树立“为养而种,为牧而农,草当粮种,粮当料用”的发展思路,实施禁牧舍饲,实现草畜平衡发展2023年,种植青贮128万亩,年内全旗饲草贮备储备达48.7亿公斤,其中青贮31.2亿公斤,打贮青干草2.5亿公斤,秸秆三化两贮15亿公斤;并每年种植优质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燕麦草等2万亩,全旗保有面积达5.6万亩;建设完成标准化棚舍435万平方米、窖池215万立方米,全年肉牛禁牧舍饲饲草料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种植青贮170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各1万亩。

四)母牛保险政策全面推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旗母牛保险工作全面开展2023年以来,旗财政匹配资金700余万元,全旗基础母牛累计投保312572头,兑付理赔4448头2629.1万元,为农牧民安心发展黄牛养殖供应了基础保障2023年,财政出资50.76万元,为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母牛保险,助力脱贫攻坚2023年全旗安排完成基础母牛保险13万头五)奶制品德业有序发展全旗已注册的养牛合作社555个,奶制品生产企业67家其中,通辽市通和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已累计投入1500万元,着力于打造“种、养、加、销”肉牛全产业链,建设了泌乳、干奶、育肥、育成、产房和犊牛牛棚,具备现代化挤奶生产线1条、奶制品加工生产线1条,料库、草库、饲料加工间、青贮窖等配条设施齐全,已养殖各类牛482头,其中基础母牛270头(产奶牛97头,待产牛173头),日产鲜奶1100公斤,可销售鲜奶1000公斤/日奶制品效益对比:根据黄牛奶4元/公斤计算,加工成酸奶后售价为4.7元/公斤,较鲜奶增收0.7元/公斤此外,通和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托管代养模式,胜利带动170户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行列,年分红3000元/人,发挥了企业的带动帮扶作用。

六)质量平安监管体系渐渐完善一是加快绿色有机产品质量平安追溯管理系统建设后旗于2023年起先投入运用“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体系信息平台”,实现录入系统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过程质量平安可追溯目前,系统已对7家企业生产的8种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食品进行了录入,主要包括鱼类、大蒜、禽、蛋、玉米碴、荞麦、绿豆类等由于旗内乳制品没有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不属于系统管理范围二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2023年该旗将食药监局和工商局、质监局整合为科左后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现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无缝监管,通过开展每季度奶制品小作坊专项检查,货源索证索票、加工环节平安检验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抽查等方式,推动手工奶制品质量平安监管二、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策不明晰目前通辽市地区还没有关于奶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后旗黄牛产业发展方向为打造肉牛全产业链,因此奶牛总存栏数不多、总体规模小,产奶量相对较低 (二)黄牛牛奶收购受限黄牛产出牛奶蒙牛、伊利等大企业不收购,加之,奶业发展总体产业化、集中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对牛奶要求严格,奶农利润率底,因此农牧民对奶牛饲养主动性不高,旗内没有奶源站点收购黄牛奶,养殖户和大型乳品加工厂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牛奶买卖关系。

三)奶制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手工奶制品无行业标准,全旗黄牛奶产品主要以手工作坊制作销售酸奶、奶豆腐、奶干、黄油等产品,无行业标准指导、无企业标准规范,大部分未进行商标注册、无生产日期、生产地址、保质期、产品基本指标等标识、无“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四)企业发展面临土地资金瓶颈后旗结合实际,重新出台了招商引资实惠政策,但与周边地区政策比较,土地实惠政策吸引力还不够强加之,部分企业由于资金链惊慌,建设周期较长,难以按预定时间建成投产,影响地区产业的发展壮大五)行业监管难度大一是缺乏监管指标由于大多奶制品生产小企业处于传统家庭小作坊、手工制作状态,不具规模,销售上表现为街头、集市零售,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产品品相、气味等来推断优劣,监管难度较大二是基层硬件设备不足奶制品属于生鲜食品,须要就近快速检验,而基层食品监管部门缺乏相关监测设备,制约食品平安源头监管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机构改革等缘由食品药品领域编制受限技术人员有限,导致基层食品平安监管机构缺乏人才三、建议和期盼(一)加快政策体系建设希望上级政府和部门进一步修订完善关于奶业振兴、乳品质平安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产业配套发展政策方案,加快修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完善指导企业全程监(检)测系统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引导地区和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支持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诚信自律制度,规范手工奶制品德业的发展,完善食品质量平安长效机制,探讨民族贫困旗县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土地运用实惠政策,设立中小微、合作社产品开发嘉奖基金,促进和保障奶产业有序稳定旺盛发展。

二)加快食品平安监管体系建设一是激励建设小作坊园区建议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基层实际状况,探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方案,激励和引导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村牧区建设镇级食品加工食品园区,强化加工小企业、小商户的统一管理,削减监管盲区二是探讨制定入驻企业实惠政策建议各级开展专项补贴,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忱,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畜产品加工业聚集发展高地三是提高产业链监管力度建立各级奶产业监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统筹有关部门力气,形成乳制品上游、终端、末端全产业链的无死角监管四是探讨制定手工奶制品德业发展规范奶制品生产规范不仅要抓好大企业,更是要引导好中小微企业和商户的良心运营,完善行业准入资格,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加强行业全环节管理,保障乳制品质量平安五是激励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宣扬力度,扶持、引导、推动企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实现乳制品质量平安全过程可追溯,拓宽市场推广效应三)建设奶源分级收购标准体系一是引导企业开展分级收购推动生乳收购“按质论价”进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运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二是引导奶农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层探究和创新适合当前国情的奶源基地建设模式,嘉奖“公司+农户”“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奶联社”“规范化牧场”不同层次的优秀经营实体,通过典型拉动奶源上游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四)基层中小微企业发展期盼一是政策和资金扶持以通辽市通和牧业为例,由于资金瓶颈,企业规模扩大受限企业期盼,获得政府政策性扶持和低息信贷资金帮助,推动“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二是打破行业壁垒,适当放宽资格准入目前因液态奶产业政策规定,液态巴氏灭菌鲜奶每100公里内只有一家大型乳制品厂,小规模企业进入受限,通和牧业生产的液态奶生产只能以“鲜奶吧”小作坊的形式在本地生产销售企业期盼,扩大行业准入资格,让有生产实力的小企业参加其中,旺盛奶业市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