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评估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XX 年中国进出口总值约为亿美元 , 同比增长 %;其中 , 出口亿美元 , 增长 %,进口亿美元 , 增长 %国际贸易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 , 也对国内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 而这种影响在质和量上的规定性究竟如何 , 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学者近几年有关中国国际贸易对国内就业影响的研究并做简要评论 , 这些研究所涉及的对象都限于中国范围 , 就业特指劳动要素就业量和就业结构 , 述评的内容不涉及劳动要素的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就业一、工业部门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H-O-S 定理指出开放贸易会使一国出口部门的产出得以扩张 , 并因工资提高而吸引国内生产要素跨部门流入 ; 而进口部门的产出会呈现收缩态势 , 并因工资下降而引起生产要素流出 后来的研究者基本上是沿着 H-O-S 定理所规范的理论逻辑 , 在各种不同的假定条件下 , 分析国际贸易对要素就业的影响 中国学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 , 多把研究对象限定为中国工业部门国际贸易对工业部门内部的劳动就业量的影响 , 其原因在于 : 第一 ,H-O 原理作为现代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内容 , 主要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问题 , 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的总量并不多 ; 第二 ,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相对更加自由 , 因而比其他产业部门的劳动就业更具弹性 ; 第三 , 统计数据相对完备。
国内现有的文献可以分成两类 ,其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说明中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对部门内劳动就业的影响 , 其二是把实证研究的对象放在地区或者省级层面上 一 ) 国家层面上的研究总体而言 , 在国家层面上的经验研究都支持我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能够拉动就业增长 , 出口和进口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效应 杨玉华利用中国 1978 年~20XX年的工业部门数据 , 借鉴并使用附加了贸易变量的 C-D生产函数进行计量检验 , 得出结论认为 ,1978 年 ~20XX年间 , 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 ; 同时 , 进口对就业的冲击也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而若从贸易总量上看 , 根据蒋荷新的研究 , 国际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递减趋势 出口拉动就业、进口冲击就业的效应不仅可以在工业部门总体上得到验证 , 在分部门的检验中也同样成立盛斌、牛蕊检验了 1997 年 ~20XX年中国工业部门贸易流量对就业的影响 , 认为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而言 , 出口总是拉动就业 , 进口总是对就业造成冲击 明娟等人通过系统 GMM方法对 20XX年 ~20XX 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检验 , 结论是制造业出口每增加 1%,将引起制造业吸纳就业增加 %。
尽管如此 , 不同技术水平工业部门的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差别仍然值得重视叶霖莉使用广义矩估计法对 20XX 年~20XX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 , 结果显示技术程度越高的工业部门 , 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 ,而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冲击越小在总量的研究中有两个方向性的问题值得探讨 : 第一 , 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否存在阶段性差异 ; 第二 , 进口贸易对就业是否只存在冲击效应对于第一个问题 , 研究者多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阶段划分依据 , 并且在实证检验中得到一定证据 , 如蒋荷新、温怀德和谭晶荣的研究 对于第二个问题 , 王燕飞、蒲勇健认为 , 在考虑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情况下 , 工业品进口对第二产业就业造成冲击 , 但对总体就业表现为拉动效应喻美辞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 认为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存在一定的 R&D溢出效应 , 这种效应增加了整个制造业部门的就业 , 但是受到本土技术吸收能力和投资回报周期的影响 , 进口对就业拉动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时滞 二) 区域或省级层面上的研究研究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别 , 目的是能够有助于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贸易政策的制定。
李永杰、张华初对 1979 年~20XX年广东省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 得出结论认为 , 广东省出口每增加 1%,其城镇就业就将增加 %,而进口每增加 1%,其城镇就业将减少 %尽管这一结论和其他学者关于全国或者其他地区的研究存在数量上的差别 , 但结论在定性上并没有显着不同 , 类似的结论可见于李永杰、 刘欣和黄菊英、蒙西燕 [11] 的研究张亚斌、王颖把湖南省进口贸易对就业造成冲击的原因归结为该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 [12] 温怀德、谭晶荣认为 , 东部地区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在减小 , 而加入 WTO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对就业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 , 因此主张出台鼓励相关外贸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二、服务业部门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 尤其是美国、英国、德国所显示出来的经验 , 在工业化完成以后 , 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显着上升 , 服务业的产出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吸纳就业量占全部就业量的比重都将出现大幅度提高 , 同时服务贸易额的增速及其在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也将凸显这样 , 在中国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进程中 , 研究服务贸易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我国目前有关服务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周申、廖伟兵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为界 , 对中国 1997 年~20XX年和 20XX 年~20XX年两个阶段的数据进行检验 , 认为服务贸易总体上对就业有拉动效应 , 服务进口偏向资本密集型部门 , 对就业产生了冲击效应 [13] 赵成柏对 1982 年~20XX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 认为服务贸易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 服务出口每增加 1%,就业量将增加 %;但与工业对外贸易不同 , 服务的进口也对就业有拉动效应 , 但比工业进口的就业拉动效应要弱得多 , 其原因被推定为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部门 [14] 范爱军、李菲菲对 1982 年 ~20XX年的数据进行了协整分析 , 认为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 1%,就业量将增加 %,这高于服务出口的拉动效应(%) [15] 这些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可能是数据选择及统计口径的不同同时也要认识到 , 中国 20XX年 12 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履行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需要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整 , 相关的效应显现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 因而分析短期数据未必能够甄别经济运动的真实逻辑。
就中国“入世”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具体承诺来看 , 现代服务业部门是开放的主要领域 , 而在中国现有的劳动就业结构下 ,有限度地开放这些领域对总体就业所造成的冲击应该是比较小的 , 而进口高端服务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完全有可能拉动就业以更大的幅度增长三、国际贸易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考察 : 其一 , 工业或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对外贸易量的变化 ( 即工业或服务业内部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 其二 , 三次产业综合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周申、杨春梅对 1992 年 ~20XX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 结果显示 , 在考察期内 , 资本密集品出口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显着低于劳动密集品出口对就业的拉动 , 这样在资本密集品出口所占比重增加的情况下 , 出口贸易的整体就业拉动能力会下降 ; 综合来看 , 在考察期内 , 纯贸易结构引起的就业下降超过 3000 万人因此 , 研究者主张注重发展劳动投入系数较大的行业 [16] 范爱军、刘伟华检验了出口贸易对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作用 , 认为从长期看 , 出口贸易对第一产业就业有冲击效应 , 从而出口贸易实际上推动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流出, 但流入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 , 这样第二产业实际上形成了对第一产业就业的负扰动。
[17] 王燕飞、蒲勇健认为 ,1980 年~20XX年间 , 农产品贸易对第一产业的就业影响不显着,但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 ; 更进一步 ,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转移阚大学对1985年~20XX年的数据进行了测算 , 结果显示 ,20XX 年以后 , 第一产业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 , 第二产业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在减弱 , 第三产业的平均贸易就业弹性高于第一产业 , 所以第三产业国际贸易对拉动就业仍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 , 研究者主张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贸易 [18] 国内关于贸易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 在理论上其实并未超出配第 - 克拉克定理所包含的范畴 在开放条件下 , 产业结构的变动势必影响到贸易结构的变动 , 这样内涵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变动必然与贸易结构变动相关联 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 , 研究结果基本上支持了以下观点 ,即贸易结构的优化实际上推动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 因而综合性的政策主张是积极发展低技术、劳动投入系数较高的产业贸易 , 从而实现增加就业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 ,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受劳动者收入、地域、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 在这种现实条件下 , 部分研究中利用贸易结构偏离度指标来分析就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 , 这一方法是必须谨慎对待的。
四、贸易模式对就业的影响加工贸易因其规模巨大、涉及就业人数众多而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民族工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 , 加工贸易因其“两头在外”、利润摊薄而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不可回避的是 , 加工贸易对积累贸易盈余和解决低技术劳动就业有着突出的作用 , 尤其是其就业吸纳效应对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具现实意义在国内已有的文献中 , 研究贸易模式对就业影响的文章较少 , 并且几乎都是以加工贸易为研究对象王怀民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的提高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比较优势 , 在外部需求因西方经济危机等影响而减少的背景下 , 加工贸易的发展愈加艰难 , 所以主张适时地促进加工贸易及其配套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以进一步降低其成本 [19] 乔晶、刘星对 20XX 年~20XX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 , 加工贸易出口利用外部需求扩大市场带动就业 , 并且拉动了关联产业的就业 , 但随着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 ; 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指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机械设备 , 这会引致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 从而对就业造成冲击 , 随着我国技术消化能力的增强 , 这种负面影响在弱化。
[20] 童永霞对中国东、中、西部 15 个省市近年的加工贸易与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 , 结果显示 , 西部的加工贸易就业效应最突出 , 贸易就业弹性为 ,高于中部 () 和东部 (), 其原因被推定为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更加偏向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 因而就业拉动效应显着 [21]五、贸易开放度对就业的影响用进出口贸易额指标测算其给就业量带来的影响 , 只能为判断贸易流量对增加或减少就业提供依据 , 却不能直接说明开放贸易本身是否有利于解决就业研究贸易开放度对就业的影响 , 是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 , 以就业为标准对自由贸易的优劣进行价值判断 国内研究中涉及整体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