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农村方案生育[摘 要]本文以榆社县档案馆方案生育档案和笔者在丁村搜集、整理的方案生育口述资料为史料支撑,以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为理论指导,欲将1970年代以上环为核心的方案生育政策下的山西乡村社会与普通百姓生活的画卷真实、生动地展现,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历史,理解现时[【【关键词】:^p 】:]1970年代;丁村;方案生育方案生育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至今,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影响了亿万家庭和几代中国人的生育,对当今社会人口有深远的影响,学界也给予了很多关注有学者从人口学、社会学角度宏观研究方案生育政策,重视方案生育对人口、社会的作用,但鲜有关注普通民众;也有历史学对方案生育的总体研究,但不能突出农村区域性特点;还有一些方案生育的微观研究,对本文具有启发作用本文充分利用口述历史,力求突显山西农村方案生育中的普通百姓生命个体一、方案生育政策提出与开展“195_年,中央卫生部发出了节制生育的指标,丁村所在榆社县开场在各乡进展宣传教育但此时方案生育只停留在宣传上,生育如故1963年9月3日山西省成立了方案生育委员会,这标志着山西方案生育工作的正式开展,丁村所在榆社县方案生育也有所开场。
1973年12月,国务院方案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晚、稀、少”的方案生育政策,方案生育政策根本形成与此同时,“1973年,榆社县成立了方案生育办公室,开场有了方案生育领导机构同年全县开展了以上环为长效节育措施的避孕活动,并在全县青年中推行晚婚、晚育二、方案生育政策在丁村施行1970年代山西农村方案生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给育龄妇女上环,“各级医疗卫生部门要解决好思想认识,要积极组织方案生育小分队下去,在四、五月份注意抓好意外怀孕的人工流产,落实以上环为主的措施1974年方案生育政策开场在丁村施行此时的工作主要由卫生局负责,县医院、公社卫生院站在了农村方案生育政策推行的第一线应方案生育上环需求,各地开场培养医生上环冯美菊1970年在Q村当赤脚医生,上环开场后,医务人员缺乏,她参加了上环培训1973年L公社抽上我去县医院培训上环,培训了两个月,给发了上环证,学完8月份我被抽到L公社卫生院妇科,去村里给妇女们上环那时在一个村里住上六七天也带不上一个环,方案生育可难了直到1970年代,丁村的村民对于上环还很生疏,方案生育工作在困难中推行,直到1975年丁村才有了第一批上环的人他们大都是党员、干部。
1975年村里第一批育龄妇女,一共四人上了环,原村书记郑广达的妻子和另外三个妇女她们当时年龄都在40岁左右,而且有儿有女,其中最少的也生了三个孩子,最多的生了八个呢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比拟容易承受上环,年轻点的,缺儿少女的才不会上环呢当时是县、公社医生们下来,把她们集中在一间屋里,一个接一个的上环,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一批随着上环人数的增加,村里不再另行安排屋子,都是在村民家的炕上上环197_年第二批上环的人共有八个,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来自干部、党员家庭,这也说明方案生育在农村推行初期,党员、干部的带头起了重要作用到1979年10月1日以后,就开场罚钱,我们村三胎以上上环都不行了,开场让做绝育手术自1979年10月1日以后,榆社县开场强调做绝育手术,同时上环仍然受到重视以1985年丁村人口册为基准,至1990年,丁村50户中就有35户上过环;以20__1年户口册为基准,丁村71户中就有61户上过环三结语1970年代,山西农村方案生育由卫生系统围绕上环开展,在党员、村干部的带头下,上环工作在丁村逐渐开展,并获得了重大成效直到今天上环仍然是中国妇女避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我国方案生育事业做出了宏大奉献。
参考文献】:^p 】::[1]山西省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资料目录〔六〕现行资料14.03—001山西省卫生厅1963年[2]榆社县志办公室1985年9月编印:《榆社县志》,第四卷文化编第75页[3]冯美菊,女,1952年生,原赤脚医生,第一批驻L乡方案生育专职干部,访谈时间:20__年4月13日,访谈地点:榆社县城[4]孙玉凤,女,1951年生,丁村妇女主任,访谈时间:20__年7月12日,访谈地点:丁村[5]山西省榆社县档案馆,卫生局1975年3—35—107[6]何俊春:《中国农村方案生育研究——以安徽省D镇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胡桂香:《中国的方案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__年[6]代表作有:孙沐寒:《中国方案生育史稿》,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长春〕,1987年7月版;史成礼:《中国方案生育活动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杨发祥:《当代中国方案生育史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__3年12月[7]代表作有冯立天、马瀛通、冷眸:《50年来中国方案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人口与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