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一)一、赤壁(杜牧)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译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销融,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倘若东风不来帮助周瑜,大乔小乔就会深锁铜雀了中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
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 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 概后两句是议论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 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 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 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歌译文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 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标题解析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一带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借明月以抒发羁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的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诗歌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作品特色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诗句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三、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1]作品鉴赏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四、 春望体裁:近体诗题材:咏怀诗格律: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心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译文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