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398484000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 长沙 教案系列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篇是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中的开篇之作。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语言品读中,去理解的,去感悟,去品味情感。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抒写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少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新生,虽然在初中接触学习过一些篇目新诗,但对于新诗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基础背诵上,

2、鉴赏诗歌缺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将朗读作为重点和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诗歌,在朗读中去品味语言,去鉴赏诗歌情感。学习本节课文可以为诗歌鉴赏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奠定基础。本课学习,既是一个引子,又有一个例子,对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能力有所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朗读中,学会如何朗读诗歌。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3背诵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

3、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吟读,体会诗歌语言,领会作者情感。难点对意象及其特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节教学主要运用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朗读教学为主线,通过初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脉络结构和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品读语言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展开联想,背诵全文;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教学,在对比之中,去朗读,去品味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感受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看今朝,问在座学子,谁

4、主沉浮?”没错,此句化用了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到底是“谁主沉浮”?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气诗作,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二、题解:提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出现的位置?(回忆词的相关知识点:词的概念,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5、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以朗诵促探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片的内容。、二读:朗读上片注意字音:沁园春(qn)百舸(g)峥嵘(zhngrng) 寥廓(lioku)挥斥方遒(qi)浪遏飞舟()等。、三读:朗读上片把握层次。(1)第一层

6、: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由“看”领起的内容:远 望“万山红遍”(高)群山近 望“漫江碧透”(低)江水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碧”数量之多“万”“层”“百”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找一找诗歌中的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

7、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4)第四层:说一说意象的特点。(提示:这些意象的描写性语言。)“万” “红遍”字的作用。“层” “尽染”的作用。“漫” “碧透” 的作用。“百” 的作用。“击” 的作用。“翔” 的作用。(5)第五层:把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拓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的散文。(5)第五层:提问“谁主沉浮”位置的作用。(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四读:朗读下片注意读出感情。过渡语:上片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下片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提示:“携来百侣曾游”与上片“独立寒秋”形成对比。“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8、。(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下片照应上片。、五读:读全词。6、归纳主题。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学生回答:上片学生回忆齐背沁园春雪学生听读mp3,标记节奏、语调升降。学生齐读。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认清字形。找两个学生代表以竞赛形式朗读。小组内品读探讨。学生归纳:山、林、江、舸、 鹰、鱼学生分析:在山的描写上,用“万”字突出山之多,“红遍”说明秋天景物之广,颜色之深。也突出了秋高气爽,作者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楚

9、。森林描写上,用“层”突出森林树木重重叠叠,面积之大,用“尽染”突出森林树木全都被染成了红色,说明秋之深,秋韵之广阔,秋味之浓厚。描写江时,用“漫”字突出了江水势之大,“碧透”突出了江水碧绿清澈,这为下句的“百舸争流”做好了铺垫。舸时,用“百”字,这里是虚指,说明船只极多,数量之大。“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鱼儿本在水中游,一个“翔”字,却写出在空中游,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小组为单位评出一个写得最好的。学生朗读下片展开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全词传达的感情。学生归纳上下片诗歌的内容。学生:上片:描写湘江秋日美景图。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图。学生在

10、背景音乐下,朗读全词。此句是本诗上下片的过渡句,所以在词的结构上和内容上作用关键。由此句引出词的相关知识点。两首诗歌横向比较,以利于掌握词牌特点诗歌本就以多读多诵为基础来生发想象和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使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片。通过探讨品读揣摩诗歌感情。学生在宏观上朗读涵咏全词。课堂小结2分钟诗歌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反复朗读,理清思路,把握意象,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布置作业1分钟1、 背诵全诗。2、 比较分析沁园春雪中的意象及其特点。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 “意” 诗人的思想感情 上片:秋景 秋日美景、绚丽恢弘 “象” 所写的客观物象“谁主沉浮” 下片: 抒情 革命精神、豪情壮志 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