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学习提纲第一章绪 论重点内容:人体生理学的概念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结束意味着生命终结衡量兴奋的指标——阈值、 兴奋性 与阈值的关系;刺激与反应的形式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正反馈和负反馈概念 及其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某些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重点内容:物质经细胞膜的转运: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离子泵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概念、特点、转运的主要代表物质神经细胞的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 ;阈电位 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特点;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制和特征第三章 血液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 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 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和作用,等渗溶液 、低渗性溶血概念; 红细胞的正常值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基本特性,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白细胞正常值、分类和功能,血小板正常值及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及其基本步骤 ,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体内外抗凝物质及抗凝机理。
ABO 血型系统划分的依据及分型,输血原则 ; Rh 血型及临床意义第四章 血液循环重点内容:心肌的跨膜电活动:心肌细胞膜上参与电活动的主要离子通道及跨膜电流、 心室肌细胞、窦房结P 细胞 和浦肯野细胞 生物电产生的机制,心肌的电 生理特性 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和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 、与兴奋性有关的临床问题;心肌各部自律性和心脏活动的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自律性与心律失常;兴奋在心肌内传播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传导性与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的三个基本波形及意义 心率、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指标: 每搏输出量 和射血分数、 每分输出量 和心指数、心脏作功、心脏泵功能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调节——心脏射血的前、后负荷和心肌收缩性对射血的影响、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的原理、特点和意义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循环生理的流体力学基础动脉血压的形成,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平均动脉压 的概念、正常值 及生理变异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外周静脉压和 中心静脉压概念 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测定的意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
微循环的基本血流通路、功能和调节 ,组织液生成的动力及其影响因素 、淋巴回流的影响因素心脏的神经支配 、分布和 作用机理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机理 ,舒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 延髓基本中枢 和延髓以上部位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的机理及其在正常动脉血压稳定中的意义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的作用、其他心血管反射、心血管反射性的中枢整合形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比较 ,局部性体液因素的作用冠脉循环的血流供应特点,决定冠脉血流量的因素及调节肺循环的特点和肺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的血液供应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第五章 呼吸重点内容:呼吸的概念及基本过程(环节) 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 ,平静呼吸的概念及 特点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胸内负压的 概念、形成机理及 生理作用 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的产生原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肺容量: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肺通气量:每分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及其意义;余气量的生理意义;肺换气原理及其影响因素;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对换气的影响。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和 CO 2 运输的形式 正常节律呼吸形成的机制,呼吸中枢及作用;血液中 PO 、PCO2和 pH 改变对呼吸2的影响及机理肺牵张反射第六章消化重点内容:消化、吸收的概念 、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及电生理特性唾液的成分和作用 ;吞咽的概念、食道蠕动的概念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胃粘液屏障、胃粘膜屏障及其意义;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胃运动的基本形式; 胃排空的概念、动力和调控, 影响胃排空速度 的因素胰液的成分和作用及在消化中的重要意义;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胆囊的功能;影响胰液与胆汁分泌的因素小肠的运动的形式和作用 ;大肠运动形式; 排便反射 吸收的部位;几种重要营物物质(糖、蛋白质、脂肪) 、H 2O、无机盐和维生素 吸收的形式、机制和途径 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外来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和壁内神经丛 对胃、肠的支配和作用 ;几种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CCK )、肠抑胃素对消化器官的作用 及分泌细胞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重点内容: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其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体内贮能和直接供能物质能量代谢测定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的原理;食物的卡(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 能量代谢的简单测算方式 。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能量代谢与体表面积的关系基础状态、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 BMR 及其临床测定的意义 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生理变异、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 产热的主要器官, 皮肤散热的基本方式及其临床应用 ;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反应;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行为性和自主性调节; 体温调节的中枢部位 ,调定点的的概念和作用第八章 排泄重点内容: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肾脏排泄尿的重要意义;尿量 及尿的化学组成; 肾脏生成尿的基本过程(三个步骤) 肾单位和肾小球旁器的组成和功能;肾血液循环的基本特点和肾血流量的调节及其意义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原尿及其成分;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重吸收概念 、基本方式; Na +、 K + 、负离子、 H 2O和葡萄糖 、氨基酸 重吸收的部位及机制;肾糖阈的概念及其正常值;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渗透性利尿及其机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机能;++H 、 K、 NH 3 分泌 ;过剩物质、代谢物、药物、异物的排泄体液因素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ADH 和醛固酮的作用及分泌调节,水利尿及机制。
心房钠尿肽的产生部位及作用排尿反射 第九章感觉器官重点内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折光系统的组成,视近物时眼的调节的三重反应:晶状体变突 、瞳孔缩小和两眼会聚; 常见折光异常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视杆和视锥细胞的功能,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和光化学反应 暗适应、明适应概念,暗适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视力 、视野的概念外耳、 中耳的传音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内耳的感音功能:基底膜对声音频率的感受;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听阈、听力的概念内耳中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的感受装置及其敏感刺激第十章 神经系统重点内容:突触 及其基本结构,分类; 神经递质的概念 ,中枢和外周常见递质及受体类型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原理;突触传递的特征;中枢抑制的基本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大脑皮层感觉区,痛觉及其感受器的敏感刺激; 内脏痛的特点,牵涉痛的概念 及其产生机制肌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作用,肌牵张反射的反射途径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的分布和生理作用, 去大脑僵直的概念 及其产生的基本原理小脑的基本躯体运动机能 ,小脑共济失调的基本表现。
震颤麻痹发生的主要原因,大脑皮层运动区,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 组成及其 功能自主性神经末梢递质、受体和功能,常用阻断剂 ;自主性神经对器官支配的特征;下丘脑的自主性功能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对自主性功能的调节条件反射及其形成机理,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及其意义 ;皮层诱发电位的概念;觉醒和睡眠,睡眠的两个时相及主要特征第十一章 内分泌重点内容:激素的概念、分类和两类激素的作用原理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腺垂体分泌的调节及与下丘脑功能的联系,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神经垂体激素及其作用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代谢;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地方性甲状腺肿产生的原因及机理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的内分泌功能及分泌的激素 (胰岛素 和胰高血糖素 )的作用 甲状旁腺素、维生素 D3、降钙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第十二章生 殖重点内容:睾丸的生理作用:生精和内分泌功能,卵巢的生理作用:生卵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 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的概念 ,月经周期产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