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底泥1参考标准: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2 底泥定义: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 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表面0至15公分厚之底泥称表层底泥(Surface sediment),超过15公 分厚之底泥称为深层底泥(Deep sediment)3 底泥污染监测3.1 采样点布设:布设采样点的原则是以尽可能少的点全面准确地监测出底泥的污染情况, 因此设点时要尽可能覆盖整个湖面均匀的网状布点法适用于那些污染较为平均的湖泊,但大多数湖泊 由于处于工业或生活区,湖边一般有众多的排污口,因而底泥污染程度并不均匀一致,这时就需耍在排 污口附近加密采样点一般来说,点间距在20m左右是合适的,间距过大会给污染范围的确定造成一定 困难.间距过小则会加大工作量,使监测成本增加点间距宜根据湖面大小适当放大或缩小3.2采样:采样器为管式采样器,将内径小10cm(不宜过粗)的钢管剖开成两半,焊接上合页栓,制作成 可以开合的管状采样器钢管长度最好小于3m,便于车辆运输,另备长度不等的稍粗的钢管.用于深水 采样器不够长时可以套在采样器上完成采样。
采样时同步测量1: 1000或1: 500水下地形和采样点GPs 坐标,主要用于湖泊库容曲线计算及各种相关图形的制作采样时采样器应垂直插入泥中,并用榔头尽 量往下打,以取到深层的粘土3.3 样品制备与顸处理取上来的样品应分层用包装袋密封装好,并贴上样品标签每个点所取样品数 应根据淤泥分层米决定,一般来说,湖底淤泥大致有 3 种性状,最上层的是不能成形的黑色泥浆,中间 的是较为疏松并夹杂的植物残体的粘土层,下层则是黄色的租粘土我们分别对3 个层面的底泥进行取 样分析,就能知道污染物渗透到了哪里、污染有多严重等取回的样品应避免日光照射,在通风的地方 阴干,这一过程视季节不同大约需要7一15天左右制备好的样品测定重金属含量时要经过消解,使各 种形态的金属变为一种可测态,一般采用混合酸消解的方法,如盐酸一硝酸一氢氟酸3.4 分析项目底泥质量监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汞、铅、镉、铜、锌、铬、镍、砷等重金属或无机非金属毒性物质;全氮、总磷pH含水率有机质4 各监测项目依据标准4.1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I5618—1995)提供了用于评价的监测项目,主要列出的是重金属 类序号项目分析测定方法方法来源检出限mg/kg1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0.01 (0.5g 定容至 50ml)2汞原子荧光光谱法HJ 680-20130.002 (0.5g)3砷原子荧光光谱法HJ 680-20130.01 (0.5g)4铅word格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R-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GB/T 17140-19970.1 (0.5g)5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5 (0.5g)6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1 (1.0g)7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0.5 (1.0g)8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5 (0.5g)9总磷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 法HJ 632-2011当试样量为0.2500g,米用30mm 比色皿时,本方法的检出限为 10.0mg/kg,测定下限为 40.0mg/kg。
10全氮凯氏法J 717-2014当取样量为1g时,本标准的方 法检出限为48 mg/kg11p H玻璃电极法NYT 1377-200712有机质重铬酸钾-硫酸消解法NYT 1121.6-2006盘1匕堪环境质戦牺醴出 ni^/kg顼目:级-遹口憨晋段<5. 5乩 5—7-5>7r5>G,5(L 20D-300・300.E01- 0(1.15C150l.r:L5辞水山X:<汕號15ID加2540:叮100100JX—150200200■1 :山*352503D0350500轄水田沁3W防:皿举地€帥1旳倔300£1.00200300500404050ZOO5评价方法:将测定值与全国平均值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pH>7. 5)标准值分别比较计算污染指数, 然后计算该样品的平均指数Pi,则综合污染指数为:I=(IimaxXP.)o.5, Imax为该样品各检测项目污染指数 的最大值;I为湖底最下层检测项目均值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M为相对综台污染指数,M=l/I°如 果MW1.0,则为清洁;当1.0
底矗由(HE聲计常処抬戟■:洞M^kO盂污舉凰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