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397339767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答案】D【解析】“听从商王的意见”“为你们向上天祈求”说明当时商王已经孕育王权至上思想,D正确;此理论具有迷信色彩,A错误;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B错误;民主平等显然不符合古代政治特点,C错误。2.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

2、“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3、”,如此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3.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 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 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 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 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4、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表明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其主张被秦王采纳,在全国实行郡县制,B符合题意;郡县制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A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是否实行郡县制的信息,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郡县制的出现和确立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新征服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郡县制,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4.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泰汉时期A. 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 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

5、固D. 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意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以致出现封建官僚体制中“职无常守”的现象, 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排除A。“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并非是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排除D。5.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 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 使科举的公

6、平性遭质疑C. 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可知,“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主观性、随意性大大增强,考生为了能够中举,就必然会多方奔走,寻求名人推荐,或者对考官进行活动,这会使科举考试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故B项正确;“通榜”是唐代科举制中的一个程序,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发展程度,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通榜”与君主专制的加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明确“通榜”的做法,是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从中分析出“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6.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

7、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1719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A项是根源;B项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故错误;D项叙述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源”。“根源”即根本原因,经

8、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从经济角度考虑。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答案】C【解析】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选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来源,排除D。8.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

9、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 雍正弱化法律的作用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逐渐”说法错误,排除;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9.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

10、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A. 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B.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C.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答案】B【解析】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不正确;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10.下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1、十一十二传唤审理索债(债务赔偿)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侵犯他人)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后五表的追补A. 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B. 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C. 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D. 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篇目可知,十二铜表法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着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特点,主要是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十二铜表法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与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无关,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民法,而不是主要以司法为主,C项错误。11.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

12、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B. 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C. 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D. 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来看,说明古希腊哲学赋予罗马法生命,实际上是指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而不是民主政治对罗马法的

13、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没有反映罗马文化对希腊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点睛:罗马法的特点是同它的源头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分不开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法、公平和正义都有过深刻的阐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追求也就存在。正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才使得罗马法获得了其他奴隶制法律制度所不具备的生命力。可以这么说,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罗马法因此获得了与其他国家奴隶制法律制度不同的风骨。12.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

14、律。”他的意思是罗马法A. 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B. 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C.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D. 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正义、公平、理性等自然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性,影响广泛深远,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成文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并未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有一次斯巴达国王问修昔底德:“若你和伯利克里摔跤的话谁会获胜?”修昔底德答道:“我能将他摔倒,但他会辩解说自己没有被摔倒,结果人们被他说服,即使这些人

15、亲眼看到他被摔倒。”修昔底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雅典民主A. 忽视公民的政治素质 B. 凸显公民平等的原则C. 导致公民道德的沦丧 D.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答案】A【解析】根据“我能将他摔倒,但他会辩解说自己没有被摔倒,结果人们被他说服,即使这些人亲眼看到他被摔倒。”表明雅典民主存在弊端,即公民的容易被政治家的辩论煽动,从而做出错误的或不公正的决定,说明雅典民主忽视公民的政治素质,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公民被政治家利用,做出不公正的决定,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公民被政治家利用,并非“公民道德的沦丧”,排除C;公民被政治家利用与社会秩序混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能将他摔倒,但他会辩解说自己没有被摔倒,结果人们被他说服,即使这些人亲眼看到他被摔倒。”,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14.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所淘汰。该观点表明英国A.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