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课程标准中的变化一、教材修订的背景情况(一)课标修订,教材相应修订如,删去“颜料混合”内容,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增加了几个知识点: “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起电”“磁场、地磁场”(二)教材使用已十年多,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整体反映教科书整体难度合适,联系生活,活动多、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除正面的意见外,老师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1. 教科书的文字量略少,不利于学生自学2. 个别探究实验应调整3. 框架结构最好能调整(部分地区意见)4. 有些习题不好完成,特别是一些参加社会实践类的任务二、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三、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一是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编排方面的变化一)内容方面的变化1、次序调整(1)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原教材电学在8年级,当时的考虑是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电学活动所用的仪器相对力学所用的仪器要少些,探究活动较易安排,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实验下来,大部分教师也逐渐习惯这种安排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不习惯这样的安排,而且反应比较强烈如福建省、四川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的学校考虑到这些不适应地区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征求一些比较认同电学放在8年级学习的教师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将电学调到9年级学习也能够接受故此次修订将电学内容调到9年级学习2)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 “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3)将“重力”“弹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重力和弹力具体力的内容。
考虑到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测量摩擦力”的实验,实验中要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故将摩擦力调整到二力平衡后4)实验中教师们反映,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新教科书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2、删减内容(1)原教科书在声学部分有一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根据修订中“注意减轻负担”的原则,并考虑到与生物课的衔接和协调,将此节内容删去,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2)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将原教科书中“颜料的混合”内容删去3)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看不见的光”一节,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删去了此节,将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4)根据修改后的课标,删去原教科书第九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中给出的公式c=fλ5)原教科书有“功的原理”内容,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此内容并不是必须的,完全可以从“机械效率”中知道:使用机械不会省功另外,查找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并无此原理故新教科书中删去了此部分内容3、调整 改写(1)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针对老师们反映有些探究实验或不好做或设计不合理等意见,专门成立了实验研究小组,对所有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创新。
最后对一些探究实验进行了改写2)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修订后的教科书根据新的结构将此节中的有关宇宙及其探索的内容放在第五章“望远镜”一节内的“探索宇宙”和第七章“重力”一节后的“科学世界 飞出地球”两处将粒子部分的“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内容放在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一节,将原子的结构内容放在第二十二章“核能”一节3)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电路和安全用电”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及“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4)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5)原教科书作为电生磁知识的应用安排了“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两节内容,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这些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电磁铁电磁继电器”一节6)理顺牛顿第一定律的思路原教科书为了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分别做小车从同一斜面滑下,通过表面为毛巾、棉布、木板的平面时滑动的实验虽然实验过后教师也能引导学生得出阻力越小,滑动越远,没有阻力小车可能会不再停下的结论,但是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阻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上去。
此次修订将此实验改写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阻力不同,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上去这样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符合《标准》的要求且避免了两处实验的雷同7)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搭好台阶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在这部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这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不然学生在得出排开的液体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8)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功”向来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概念原教科书在说明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劳”“成效”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后,直接给出:“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不免有生硬之嫌修订后教科书在给出功之前,通过分析叉车举起重物的实例,说明托举力移动一段距离,使货物被举高,机械工作的成效就显现出来了随后给出力学中“做功”的含义9)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动能的得出是通过运动, 的钢球能推动另一物体移动一段距离的实例,说明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分析打桩机打桩的实例,说明重锤落下对桩做功,得出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同样,弹性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实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形变时能够对物体做功,得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这样就便于学生从整个思路上理顺功和能间的关系10)修改难做的习题征求意见中老师们反映节后的习题有些不易做,为此专门成立了习题研究小组,删去了一些不易操作的实践类问题,删去了一些较难的习题,替换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且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习题例如原教科书中的习题: “查阅汽车、拖拉机的技术手册,或向司机、维修人员询问,了解各种汽车、拖拉机的耗油量、最大功率,结合当地燃油的价格及其它因素,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作出评价该题要求太高,不适合作为新课后的学生作业题,因此删去4、增加(1)新课标增加的“光的反射定律”“液体内部压强”“焦耳定律”等内容,原教科书这些内容都有,仍然保留,未做大的变动2)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内容5、修订后教材整体安排(略)(二)编排方面的主要变化1、重新规划探究实验新教科书将“探究”统一放在“实验”内(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而在节标题中不再出现“探究”字样,也不再专设“探究”的栏目2、关于课标中所提探究的几个要素的安排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考虑: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在观察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的?经过设问、提示以及“科学之旅”正文中所讲“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让学生大致领会:科学探究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论。
3、对主要探究要素及科学方法加了旁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在适当的地方加了旁批4、章后增加“学到了什么”课标教科书为了突出探究性,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有些规律在学生实验后甚至没有给出规范的结论为了给出范的结论,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一章所学的重要知识,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相应地,删去了原教科书章前“阅读指导”四、修订后教材的主要特点(一)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教科书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大多数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时,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有些规律的探究,书中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思考、总结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二)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持续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证。
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中忽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求解难题、偏题,学生活动越来越少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们在教科书编写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先安排“热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等相对简单的内容;注意对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搭好台阶;结合所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喜欢、有趣的活动,如“ 用牙齿听声音” “ 小小音乐会” 等活动; 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 如“ 蝈蝈是如何发声的” “ 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 “ 因特网是怎么回事” 等; 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与本章内容相关并引人入胜的照片,照片旁或配有优美的短文,或提出有趣的问题,以使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下去的愿望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学习中注意和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才能很好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应用知识。
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注意实验及活动的设计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联系实际方面,教科书除在学过重要的物理规律后,注意联系实际,讲一些应用问题外,还特别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前,更多地从生活、从实际来引出问题,使学生习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是先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透镜的现象、做些相应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的追问,还是先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教科书编写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最后我们还是坚持先由生活中的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