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人教版中学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刚好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切国家航天事业,增加民族骄傲感和爱国热忱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驾驭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爱好的,是中国古人独创的__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视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打算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__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吩咐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特别沉痛地说道:“主子,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如飞天不成,主子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日,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胆怯 ,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听从万户的吩咐,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四周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缓缓升向半空 正值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其次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殊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得的独创 “事实上,早在明代我国便独创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2024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放射中心载人航天放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放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记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24年,中国最终实现了飞天幻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放射胜利,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感到傲慢的事情今日,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烈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骄傲与傲慢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
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骄傲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阅读课文,依据以前学过的新闻学问,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导语(1—3段):2024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放射胜利,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依次,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__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放射胜利 (3)1970年4月24日,中国胜利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心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放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胜利放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胜利,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放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究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探讨:新闻报道强调刚好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务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刚好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务,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行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务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骄傲,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日这一步,究竟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供应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意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刚好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务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
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放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连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悟本文报道的角度 实力目标 培育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实力 情感目标 树立学问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切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探讨自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完成 1、驾驭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索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务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依次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大事记” 明确:(1)2024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放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接着叙述“神舟”五号飞船放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探讨史的回顾中。
(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务须要把握: 一是1958年__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胜利放射三是1970年中国胜利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心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放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胜利放射归纳时留意时间、事务及事务的意义) 二、探讨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具体地描述火箭放射的经过,党中心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探讨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刚好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务,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行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务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骄傲,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究竟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供应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意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刚好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务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相识到“神舟”五号放射的胜利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务,我们的目光不应当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务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根据时间依次,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务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务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胜利,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放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究过程 三、归纳 依据所学新闻学问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教案#导语(1、2、3),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24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放射 新闻的主体,根据时间依次,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幻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放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习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事务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一、学问教化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实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溢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骄傲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