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京剧的三大美学特征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0KB
约8页
文档ID:396639062
京剧的三大美学特征_第1页
1/8

京剧的三大美学特征是京剧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京剧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艺术,又把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打技艺融汇在一起,是"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综合艺术京剧的表演程式在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形象中都是取之不尽的,运用程式的方式方法,按京剧艺术表演的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就会创造出更多鲜活的艺术形象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体现着东方艺术在美学上的独到见解,表现景物和环境时几乎不用布景,不用道具京剧的行当   戏曲划分行当以后,对于演员来说,可以按照行当特点的要求,在一定的范围以内,集中地学习、掌握演唱和表演的特点;对于观众来说,熟悉这些行当以后就能够区别这些行当的特点征 武生 是擅长武艺的角色武生分成两大类,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生长靠武生都身穿着靠,头戴着盔,穿着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长柄武器这类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大将的风度,有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短打武生是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 老生 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表示严肃端庄的意思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是本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做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做工老生又叫做衰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 小生 是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假声一般说比较尖、比较细、比较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从声音上跟老生有所区别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旦角所用的假声并不一样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很刚健,却并不粗野 青衣 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的表演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花旦 从服装上来说,都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

《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一类是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 净行 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称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在京剧中多为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粗壮浑厚,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气度恢宏,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

丑行 净行里有大花脸,二花脸,而丑行则叫作小花脸,或者叫三花脸因为凡是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这白粉的块,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叫作腰子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有人认为,丑行是专门扮演坏人的,其实不然因为丑行中,有些是扮演阴险狡猾、贪鄙自私的角色,可是更多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甚至很正直、很善良的角色在传统戏里,一般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人民,像渔夫,农夫,樵夫,酒保,打更的,守夜的,差役,书童,乞丐等等,大部分都由丑角来扮演而从性格上来说,这些人多半都是很滑稽,很活泼,很乐观的人比如《女起解》里的崇公道就是很忠厚、善良,有正义感的老差役;《秋江》里的老船夫,就是助人为乐的,很有风趣的老人;《三岔口》里的刘利华,是个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小店主;《挡马》里的焦光普,则是个忍辱负重,勇敢机智的爱国志士,这些都是由丑角来应工的丑角也分成两大类,、—类是文丑,一类是武丑文丑里有一种方巾丑,扮演一些有文化的人,这些角色表面上文质彬彬,可是带点迂腐的酸气,头上戴着一顶方巾,所以叫方巾丑身上穿着褶子,有的手里还拿着把扇子,迈着四方步,举止缓慢文雅,说韵白,一般不说京白,例如《群英会》里的蒋干、《乌龙院》里的张文远等,都属于方巾丑。

第二种是袍带丑,指扮演的是官阶比较低的小官,戴着纱帽,穿着官衣,例如《审头刺汤》里的汤勤、《六月雪》里的山阳县知县等,都属于这类角色丑行中最多见的是茶衣丑茶衣就是短的蓝布褂子,术语叫茶衣茶衣丑扮演的都是劳动人民角色,例如《秋江》里的艄翁、《芦中人》里的渔翁、《问樵闹府》里的樵夫、《骆马湖》里的酒保、《打樱桃》里的秋水等还有一种是介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的角色,像《连升店》的店主人、《女起解》的祟公道,这类角色属于巾子丑巾子丑说京白,有时穿长衫或箭衣,表演的风格比茶衣丑略为严谨一些另外还有彩旦,本是属于旦角的范围,可实际上是由丑角应工的过去这一行大多数是用男演员来演的,现在也有很多女演员来演了,不过用女演员扮演彩旦,也用本嗓唱、念,不使用一般旦角的假嗓最后说一下武丑,武丑还有一个名称叫开口跳因为武丑这种行当除了擅长蹿蹦跳跃以外,还要能够善于念白武丑的京白要念得口齿伶俐,清脆悦耳像《连环套》的朱光祖、《雁翎甲》的时迁等,这类的角色就叫开口跳这样的角色要求武功精湛,动作轻灵敏捷性格诙谐、机智这类角色多是侠客、义士,个别的狡猾险诈的人物,也有用武丑扮演的,不过为数很少关于丑角扮演的都不是好人的观点,必须彻底扭转过来。

丑,并不是丑恶的意思从扮相来看,可能不太俊美,可是心灵是美的,比如新编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里的徐九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尺字调,相当于今之C调;小工调,相当于今之D调;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可能是4字调的谐音),相当于今之降E调;六字调,相当于今之F调;正工调,又称五字调,相当于今之G调;乙字调,相当于今之A调所谓上、尺、工(小工)、凡、六、五(正)、乙,这七个调门或称音调是以我国传统戏曲记录曲调的文字谱,即工尺谱中的七个音符来命名的按现行简谱来对照,相当于阿拉伯数字为音符的1、2、3、4、5、6、7七个音符因曲笛中各音调的定调都是以小工调为基础,要看各调中的"工"音(即3)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什么音,就定为什么调名例如正工调中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五"音,所以称五字调,又称正工调;凡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凡"音,所以称为凡字调,又称趴字调;乙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乙",所以称为乙字调,以此类推,遂形成上、尺、工、凡、六、五、乙这七个音调。

由于现在通用简谱或五线谱,尤其是大演样板戏的时候,京剧与西洋乐队联袂演出,六字调,小工调的叫法就更不时兴了,所以现在都以CDEFGAB这七个英文字母取而代之了京剧的一些流派叶(盛章)派:嗓音脆亮,武功精熟,武打迅急惊险文中寓武,武中有文常演剧目:《徐良出世》、《打渔杀家》《蒋平捞印》、《九龙杯》《三岔口》等裘(盛戎)派:追求韵味;稳健严谨,节奏鲜明十净九裘常演剧目:《铫期》《探阴山》《连环套》 《铡美案》《遇后·打袍》《赤桑镇》《锁五龙》《龙凤阁》《断密涧》《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荀(慧生)派:将梆子戏融入京剧唱腔阴柔,委婉,念白富于音律,表演“美、媚、娇、憨、脆”;娇而不艳,媚而不俗常演剧目:《丹青引》《辛安驿》《花田错》《金玉奴》《红娘》《棋盘山》《杜十娘》《钗头凤》《十三妹》等萧(长华)派:以形传神,收放得当;传情达意于抑扬顿挫中常演剧目:《赤壁之战》 《审头刺汤》《四郎探母》《法门寺》《选元戎》《连升店》《青石山》《玉堂春》等言(菊朋)派:对字的处理和应用非常讲究,典雅深沉,含蓄醇厚,清新不俗常演剧目: 《上天台》《失·空·斩》《卧龙吊孝》《宝莲灯》《骂王朗》《贺后骂殿》《让徐州》《战北原》《打金枝》等叶 (盛兰)派:雍容大方,气质内涵取胜。

各种小生均擅长 “一叶障目”常演剧目:《玉堂春》《罗成》《吕布》《赤壁之战》《飞虎山》《八大锤》《借赵云》《西厢记》《白蛇传》《柳荫记》等麒派 周信芳(1895-1975), 又称“麒麟童”唱腔感情充沛念白和做工尤为出色常演剧目:《四进士》《徐策跑城》《乌龙院》《追韩信》《斩经堂》《清风亭》《海瑞上疏》《文天祥》等京剧乐队旧称“场面”京剧的“场面”,弦管乐称为“文场”,打击乐(锣鼓)叫作“武场”二者统称为“文武场”(或叫它“全堂场面”)早期“文武场”由六至八人组成,演奏上有兼职   “文场”分为弦乐器和管乐器两大类文场”的弦乐器有: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这几件乐器俗称“三大件”或“四大件”,是伴奏皮黄唱腔和演奏弦乐曲牌的主要乐器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京剧的发展以及按照实际的需要,逐渐增添选用的弦乐器有秦琴、中阮、琵琶、中胡、低胡等管乐器有:笛、笙、唢呐、小唢呐(海笛)等其中笛子与笙是伴奏昆曲、吹腔和演奏笛子曲牌的主要乐器;海笛用作吹奏昆曲武戏唱腔或某些曲牌,同时也需加用笛子;唢呐(两支)是京剧里吹奏曲牌或混曲牌(与锣鼓合奏)的主奏乐器,某些戏里的二黄唱腔有时也用它伴奏管乐器中后来增加选用的还有箫、管子等。

另外,作为效果用的还有号筒、挑子   “武场”乐器包括有:单皮鼓、堂鼓、盆鼓,檀板、广东板,大锣、小锣,钹、小镲钹,大铙、碰钟、汤锣;齐钹、云锣(由“文场”兼奏)鼓板、大锣、小锣、钹是主奏乐器,其中鼓板又是领奏乐器锣鼓绝大部分都是固定音高的单音乐器,没有音高变化,但是由地制作形制上的不同(诸如乐器的大小、厚薄以及选用的材料优劣等),在测听比较之下,其音质、音高就有明显的差异京剧锣鼓乐器的编配是非常讲究的,常常是按照主要演员的要求和戏剧情节的需要,选用不同音质、音高的乐器加以编配,以求得同唱腔、表演及弦管乐伴奏上风格统一,达到和谐悦耳、美妙动听的音响效果   京剧锣鼓主奏乐器的演奏,是按照乐器的各种不同音响节奏,加以组织、编配出来的有规律、有变化、有秩序的多种组合音响套数,即通称的锣鼓点子它们分别应用于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打击乐的音响节奏,如果用谐音字或者符号谱式将它记录下来,既可以视奏又可以诵念,便成为打击乐谱,或叫作“锣鼓经”、“锣鼓谱” 京剧乐队中的鼓板是两件乐器由一人掌握演奏打鼓板者是乐队的“总指挥”,通常尊称为“鼓老”、“鼓师”、“司鼓”剧中锣鼓点子的演奏,唱腔和曲牌的起止、行进、转换、快慢、强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