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396593539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必备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12、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1、【2010?南开中学考前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3分)(2)前人评价该诗“写飞鸟用一过字,十分精练”,谈谈你对诗中“过”字的理解。(3分)【答案】(1)远离俗世: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淡泊、平静:一鸟过寒

2、木,数花摇翠藤。品性高洁: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每点1分)(或:远离俗世,生活俭朴,心境淡泊,品性高洁。)(2)“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既不急于归巢,也不陶醉山林,只是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其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特点,衬托出“岩居僧”淡泊的心境。(1分)【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岩居僧生活在花草人鸟稀少的“石岩”,他用“冰下水”煮茗,用“佛前灯”燃香。可见这是一位淡泊、高洁而又远离尘俗的隐者。(2)考查诗歌的语言。语言的赏析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字面义

3、文中义,画面内容,表情达意的作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味道在开头结尾的“石层”和“此僧”的遥相呼应。这是作者的得意处。读不出,就不理解作者的苦心经营。石和此读音相似,層和僧字根相同,若此,石层和此僧便巧妙地形成呼应。正因为把门开在岩石上,导致苦行僧的孤傲或傲岸,这是很少有人来往的原因,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高度。“一鸟过寒木”和“数花摇翠藤”表面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诗人的这种表现方法,使这两种事物仿佛有了一种关系。好像是因为“一鸟过寒木”的原因,导致“数花摇翠藤”的结果。由此益发证明:“开扉在石层”和“何因似此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联系。这正像我煎茶烧的却是冰下的水,而供佛

4、的香居然烧着佛像前的灯,这一切都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岩居僧和逃名者的行为和目的的自相矛盾一样。2、【2010?福建晋江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己亥岁感事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注释】打柴为“樵”,割草为“苏”。(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答: _整理为word格式(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答:_【答案】 (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3分)(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

5、比手法,以“一”与“万”,“成”(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3分)【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百姓为何乐不起来?因为家园移入“战图”。(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诗句赏析包括:含义画面,手法表达效果。回答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诗歌赏析】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

6、,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3、【2010?山西太原调研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虚堂寇准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注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

7、。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1)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4分)(2)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1)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以动衬静、“双关”或“寓情于景”各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2)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景物描写2分,作者情感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

8、的表达技巧。“寂”与“鸣”相对,可见使用的是反衬(或对比),第二句寓情(“旧情”)于景。“虚堂”双关,既指堂空,也指诗人心空。(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情感。第一小问就是描绘画面,第二小问则结合前两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再结合注释中关于作者两次罢相的经历不难理解作者的心情。4、【2010?北京宣武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整理为word格式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2)

9、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答案】(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2)这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解析】(1)“渔父

10、”在古诗文中是“隐者”、“超脱”、“率真”的象征。诗中的“渔父”生活上“无时节”,着“绿蓑青笠”去“披霜冲雪”、“出红尘”,可见其洒脱、疏放的性格。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2)注意揣摩词人透过画面所揭示的志趣:“风定”、“丝闲”恰是词人“心定”、“心闲”的写照,新月的清新、通透正是词人内心的清新的体现。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诗歌赏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

11、而写渔父生活,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折射。下片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5、【2010?安徽蚌埠三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刘长卿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手中无尺

12、铁,徒欲突重围。(1)李诗的“独”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好。(4分)(2)两道诗所写的战争都是败仗,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整理为word格式【答案】(1)“独”字,刻画出一位勇武过人,力挽狂澜的英雄,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4分)(2)李诗主人公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陷入敌军重重包围,却并不丧气,而是显出豪气豪情,杀开重围,绝处逢生。刘诗主人公也是处于敌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内无力自守,陷于一种绝望的境地,情绪悲凉沉重。(4分)【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思路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

13、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考查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考生可以先从时代背景入手:李白时代国力强盛,自信自豪是时代的强音;安史之乱使刘长卿时代国力衰微,悲叹伤怀是时代的折射。再结合诗歌意境不难判断。【诗歌赏析】李诗: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

14、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6、【2010?浙江温州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千秋岁宋 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

15、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2分)(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之愁”有哪些内涵?(4分)【答案】(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2分)(答对一处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