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39648697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1(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二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2、。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有关。(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解析(1)B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2)解答本题,需要从诗歌中找出关键诗句,对其分析可以得出诗人形象的特点。如从诗人的经历来讲,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只能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由此可知,诗人壮志难酬。而“一簪华发醉秋风”则写出诗人的老态,由此可知他的迟暮悲伤之情。从尾联中则可以看出他的孤独寂寞。答案(1)B(2)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只能在“桑村麦野中”老去。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

3、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诗歌鉴赏首联回想当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勇武的形象;而颔联的上句里,“十丈”表明诗人志存高远,“孤壮志”显现的是诗人为了理想就算是孤军奋战也依然不改壮志。下句烘托了上句中的“孤”字。诗人仅仅用一个发簪就能简单地挽住已经发白的头发,表明诗人年高冷清的生活状态。诗人心怀壮志,就算心志坚定无畏险阻,但是老来也只能借酒来消壮志难酬的抑郁和孤独。颈联写诗人梦回当年纵横驰骋的边塞,醒来却只能在乡野间老去。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对故去友人的思念之情。2(2018安徽淮北一模改编)阅读下面一

4、首诗歌,完成(1)(2)题。秋登越王台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越王台,相传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此时康有为22岁。“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叫作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蛇龙”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

5、”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C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D本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1)D项,“没有写景记游”错误;“直抒胸臆”手法错误,全诗采用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慨。(2)关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从动作、神态、心理上把握,他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的多灾多难,由此可知

6、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答案(1)D(2)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胸襟和抱负。诗歌鉴赏首联凸显了一个忧时伤世的青年志士的形象,秋风猎猎,立马高冈,目接混茫,心潮澎湃。世道陵夷,国事纷乱,英雄被埋没草莽,无不令人嗟叹。颔联反思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大气包举,涵融古今。王朝的盛衰兴亡从何处说起?大千世界不知经历了几多浩劫。颈联慷慨悲歌,

7、直抒孤愤。大地山河疮痍满目,古老的天朝上国即将为现代文明所吞没,令人不禁仰首苍穹,抚膺浩叹。尾联展示了康有为力挽狂澜的爱国情怀,而尤为可贵的是他的时代敏感,表现出了一位先觉者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临睨八荒,青天浩荡,云海苍茫,无涯无际,横跨重洋,令人心与飞云俱远,慨叹我堂堂中华旧邦,难道竟无破壁而出,放眼世界,吮吸现代文明之雨露,堪为民族脊梁的雄才?全诗以悲壮昂扬的基调,透露出砰訇的新潮音,表现了康有为愿为时代弄潮儿的神圣使命感。3(2018陕西省西安中学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江南柳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

8、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二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B第三句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概括性极强,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C上片末句“何况”二字巧设疑问,突出“自关情”即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质疑之中,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同时带出下片所写离后相思之情景。D此词表现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没有刻意作苦语,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2)请赏

9、析下片中“重”“亭亭”表达的具体的内心感受及其表达效果。答:_解析(1)C项,“何况”二字构成递进或者层进关系,没有质疑与双关。(2)解答本题,可以先对赏析的词语意思进行解释,如果涉及手法要指出来,如“亭亭”把月女性化,所以为拟人手法;然后对词语所在句子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效果要紧扣鉴赏的对象。答案(1)C(2)“重”:用在“倚望”前,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此时是送者抬头望新月,表现了送行者依依惜别心系行人的内心情感,一个“重”字从动作频率方面增强了对送者内心情感的表现力;“亭亭”:因“重倚望”而生成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这里“亭亭”

10、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尽现出委婉含蓄、生动形象、亲切感人之艺术效果。诗歌鉴赏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出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

11、“斜照”两句表明送者在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4(2018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为大臣等候朝见皇帝或上奏章的地方,后用作朝廷的别称。青阳:指春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

12、,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不才、生病,明主见弃、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D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1)A项,“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2)解答此题,先对结句的大意进行理解,重点解读其“意境”;然后再分析该句所运用的手法,因为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最后再点明该

13、句对诗人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及妙处等。答案(1)A(2)夜晚,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实景的客观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诗歌鉴赏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北阙休上书”为自艾之言,但“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颔联两句具体叙述失意的缘由。其中“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

14、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5(2018湖北省襄阳一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送皇甫别驾往开州李攀龙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注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玉珂:原指马络头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将领,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颂辅相之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