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396486804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水利部党组确立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新时期发展思路,我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把水利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投资力度,编制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规划,确立了“提升省级、加强市级、突破县级”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龙头,加快信息技术在水利和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信息显示发布系统为成

2、果的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相继启动实施。我省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的成果 “十五”期间根据水利部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规划,20xx年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20xx年结合*省电子政务“112工程”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修改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们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水利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1、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在雨水情方面,今年初根据省政府宋恩华副省长的指示精神,我们对全省雨量报汛

3、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采用gprs和vpn通信技术实现了雨量自动监测和传输,今年汛前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使全省500个报汛雨量站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全省雨水情数据收集从过去的3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雨水情测报的时效性和预见性。满足了防汛的工作需要,为做好洪水调度和抗洪抢险的各项工作赢得了主动。 20xx年建成石家庄水情分中心示范区,今年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办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完成了邯郸、邢台、保定、廊坊4个水情分中心,实现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廊坊辖区内中央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和固态存储。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和控制全省18座大型水库及大部山区的水情自动测报网

4、络。使获取水情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在旱情方面,20xx年建设完成了”旱情监测系统”,包括省级中心1处,市级分中心11处,移动测墒站11处,自动测墒站3处,土壤墒情试验站3处,墒情监测站175处,基本满足了全省旱情分析的需要。省、市中心可以直观地看到全省和各市的旱情分布趋势,提高了旱情分析及预测精度,为指导抗旱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工情方面,建成了工情信息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系统功能包括视频图像、图像伴音、双向勤务话音、一路数据,采用车载方式装载设备,利用卫星传输视频等数据,省防汛调度中心设有接收天线。一旦发生洪灾,可到现场采集转发,把水利工程现场情况通过卫星

5、传输到省防汛指挥调度中心。 同时,建成了黄壁庄等13座大型水库,献县、枣林庄3座水利枢纽的固定工情远程监视系统,可以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的、实时的现场工情信息,为防汛会商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大便利。 2、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设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计算机网络系统,目前实现了与水利部,与全省11个设区市,与省水文局、3个河务处、13座大型水库、3座大型水利枢纽等单位间的宽带互联,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 省水利计算机中心网络系统逐渐完备。我省防汛调度中心大楼于20xx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成了智能大楼网络系统,该系统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500多台工作站

6、和服务器互联互通。20xx年又完成了内外网物理隔离局域网体系的改造任务。实现了各办公室、各部门的计算机互联,可以在计算机局域网完成工作信息的处理、业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并为信息发布、信息交换和查询等基础应用服务以及水利政务类、业务类应用打下了基础。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骨干网建成并投入运行。20xx年10月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总至省的计算机骨干网,与国家防办、各流域机构及各省防汛抗旱部门实现了2m带宽的互联互通,配备了电子、邮件、网络服务系统相关软硬件设备。 搭建了省至市级水利宽带网络平台。借助于政府宽带网络平台,建成了省防汛调度中心10兆带宽联接省政府、2兆带宽联接11个设区市防汛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网

7、络,构筑了全省水利信息高速公路。20xx年又对各市计算机网络进行了改造,统一了配置,提高了标准,使各市计算机网络设施提高了一个档次。 3、通信传输系统建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第2页 设 建立了以防汛通信专网为基础、通信部门公网为保证、其他部门专网作补充的防汛通信保障系统。防汛通信专网建有各类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预警等通信系统网络120多个,拥有各类通信设备4000余部。 短波通信系统。建成以省防汛调度中心为中心,直通11个设区市、4个河务处(局)、岗南、黄壁庄、桃林口3个水库和华北油田共20个站点。 超短波通信系统。建成蓄滞洪区24个县到乡和重点深水村的预警系统及由保定市到王快、西大

8、洋、龙门、安各庄水库;由邢台市到临城、朱庄水库,石家庄市到口头、横山岭水库间的数字接力通信系统和永定河泛区的无线接入系统。 微波通信系统。建成4条微波线路,分别是省防汛调度中心至黄壁庄、岗南水库的一点多址数字微波线路;省防汛调度中心经新乐、定州、望都县至保定市的一点多址数字微波线路;保定市经涿州、容城、固安、廊坊、海委(天津)至国家防总(北京)的微波干线;邯郸市防办至东武仕水库点对点微波扩频线路。 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了46处卫星通信站,其中38个用于应急语音通信,8个用于数据传输,并实行了卫星联网。 此外,*机动通信局组建了*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完成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通信任务。同时,我们还利

9、用驻冀部队、武警、公安、电力、铁路、交通、气象、广播、电视、地震等专网作为防汛补充应急网。当防汛系统专网与通信系统公网因气候或其它原因,不能保证防汛信息畅通时,首先启用机动通信局的应急通信系统,保证防汛指令畅通;同时各有关部门的通信专网,在汛情紧急时,首先保证汛情信息和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4、省防汛抗旱调度中心建设 我省建有较现代化的防汛调度中心会议室,使用面积150平方米,可以容纳60多人参加会议,是集会议、多媒体会商、视频会议为一体的多功能会议室。 视频会议系统。在全省计算机联网的基础上,20xx年我省自筹资金建设完成了全省防汛抗旱异地会商系统。该系统上联国家防总、下联11个市防办以及部

10、分厅直单位和重点防洪工程管理机构之间的异地会商。实现了视频和数字信息传输“双流”功能,20xx年在国家防办组织的永定河系防洪演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多次成功召开全省防汛视频会议提供了保障。今年7月省防指组织了由5个市级防指及有关单位参加的大清河流域防汛演习,其他6个市防指利用异地会商系统进行了观摩。演习按照大清河流域上游发生超20年一遇的大洪水,对水情测报、洪水预报、调度会商、工程运用、群众转移、抗洪抢险等科目进行了演练,省防指成员在省防汛调度中心通过异地会商系统、远程工情监控系统、移动视频采集传输系统和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对防汛现场进行调度指挥,演习检验了我省信息化工作的建设成果,锻炼

11、了队伍,积累了经验。 大屏幕显示系统。20xx年汛前,我省自筹资金完成了调度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更新换代,采用8台67英寸新一代dlp图像显示单元,组成2x4投影无缝拼接显示墙,可任意分屏显示,整屏分辨率高达4096x1536像素。该系统与我省防汛会商系统、工情采集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进行了一体化集成。提高了防汛会商的显示和控制能力,提升了防汛会商现代化程度。 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1、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设计大纲,我省开发完成了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系统包括汛情监视、雨水情查询、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汛会商、灾情评估、辅助信息管理

12、多个子系统。开发了1:5万分之一水利数据电子地图,实现了防洪资料管理系统中图形与数据的有机结合,为防汛抗旱管理和决策提供现代化手段。20xx年又对该系统进行了整合升级,进一步扩展了系统功能。 大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建成了岗南、黄壁庄、邱庄、东武仕、朱庄、王快、西大洋等12座大型水库的洪水调度系统。系统由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网络系统、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会商系统和洪水调度软件等组成,可实时进行雨水情分析、洪水预报和调度会商,为防汛调度、抗洪抢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水库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全面收集整理了全省18座大型水库、39座中型水库、1000余座小型水库等有关资料,是一套集水库防洪指标、图

13、片资料、历史资料、信息检索和查询等于一体的水库防洪综合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为防洪调度提供有力支持。 重点河系洪水调度系统。建成了子牙、大清两大河系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该系统在已知实测降雨和部分实测洪水的条件下,能迅速地对主要控制站或产流分区的洪峰及洪水过程进行预报;在已知水文预报成果的条件下,可根据调度方案,给出大型水库、重要中型水库、主要河道控制断面、蓄滞洪区及重要控制枢纽的洪水运行过程及重要的水流技术指标;也可按专家和领导给定的调度方案进行模拟预报,实现实时拟定和优选洪水调度方案的目标,为洪水调度提供有力支持。 蓄滞洪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集蓄滞洪区基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工程资料、历史资料

14、以及图形图像资料于一体,为蓄滞洪区的洪水调度、启用、灾情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实现蓄滞洪区灾害统计和评估的有效管理。 水灾损失即时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系统通过对“63.8”洪水损失进行过典型调查,并统计了建国以来*省分区分流域的防洪效益;对“63.8”暴雨在近期重演后果进行了研究建立数据库,并结合最新灾情调查结果对数据进行更新、补充,完善水灾损失即时评估模型,在水灾发生之后,可以立即提供灾损预估服务,在救灾快速反应中意义重大。 数据库建设。几年来先后完成了*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充实了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1/5万防汛抗旱空间数据库,并正在进行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滞洪区等重

15、要防洪工程数据库建设,计划年底完成。建成后可实现防洪工程状况的快速查询,为防洪调度提供更快、更直观、更多层次的有力支撑。 2、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基于两个水资源管理项目进行开发研制。一是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的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水质水量监控系统、水资源日常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三大部分,共17个子系统,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方案论证和前期设计。二是*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项目信息系统建设,系统开发重视数据集成和地理信息系统现实与分析等功能。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同时为全省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降水量评价与地表水评价两个子系统的开发和水资源评价数据库结构设计。 3、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遥感调查的基础上,依托*省外资项目(澳大利亚援助中国的“*省水及农业管理”项目),建设省级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参考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与数据库建设标准,设计并实施数据管理系统,最终达成水利行业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技术人员的初步培训和系统的初步分析,进入系统详细分析与初步设计阶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