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396422921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态讲义(含解析).doc(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理清知识联系记清主干术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和某种昆虫卵以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前者能够预测、后者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3两种增长模型(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t)。 (2)“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

2、平衡。4群落的两种结构(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光、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5两种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遭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6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7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关键点(1)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

3、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末端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且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8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9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4、形式。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1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澄清思维误区关注点1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澄清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蚯蚓、

5、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关注点2混淆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并错将看作增长率澄清(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单位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

6、;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2)对“”的理解:NtN0t,表示当年(月、日)种群数量与上一年(月、日)种群数量的比值,即:Nt/Nt1,而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数量增大;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1时,种群数量减小。关注点3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澄清(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2)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顶极群落),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

7、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顶极群落类型由环境决定。(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关注点4牢记六个“未必”和三个“一定”澄清(1)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2)自养型生

8、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关注点5牢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三个“不等于”澄清(1)植物生产者:蓝藻、光合细菌等不是植物,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是植物,但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关注点6对能量流动的理解不准确澄清(1)动物同化的能量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消

9、费者产生的粪便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关注点7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不准确澄清(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4)重金属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

10、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越高。关注点8不能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澄清(1)信息传递的方向通常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不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也不同于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而是存在于三个方面: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跳舞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关注点9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不清澄清(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

11、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对于某些特殊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2个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1明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理解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无K值,“增长率”不变(填“变”或“不变”)有K值,K

12、/2时有最大增长速率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2)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填空)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3熟记群落的四种关系和两种结构(1)四种关系:(据图填空)写出A、B、C、D四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箭头为能量或物质的流向):A互利共生,B寄生, C竞争,D捕食。(2)两种结构:(填表)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

13、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4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两种方法5判断有关群落演替叙述的正误(1)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2)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3)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4)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优势物种组成不再变化()(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真题导向1(2017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斗)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

14、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选B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斗)争微弱;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等条件有限,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本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选用血细胞计数法;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场所一直在细胞内。2(2016江苏高考)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A海拉细胞悬液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C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 D蛙卵解析:选A海拉细胞属于癌变的人体细胞,其细胞悬液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噬菌体属于病毒,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进行计数;自来水中的大

15、肠杆菌通常用稀释涂布培养形成菌落的方法进行计数;蛙卵体积较大,可直接用肉眼观察。1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1)应用样方法时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估计应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为准。(2)标志重捕法中的误差分析: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第二次捕获标记数偏少。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原因二:标记物在调查期间脱落。原因三:标记过分醒目,易被天敌捕食。原因四: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第二次捕获标记数偏多。原因一:标记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被标记个体易被捕获。原因二:标记物过分醒目,导致被标记个体易被捕获。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归纳与解读(1)图示归纳:“J”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