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96413051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班级:_姓名: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材料一:美国读者反应批评运动的代表人物斯坦利费什说:“解释策略的根源并不在我们本身,而是存在于一个适合于公众的理解系统中。”也就是说,阐释策略的根源不在于阐释者本身,而在于合乎公众的理解系统,而这个理解系统就是指公众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公众思维行为与习惯以及公众所处时代的主流精神或公共理性等。按照解释学的视角,朱熹对古礼的阐释,将其置入公众理解系统的“俗”中,方为“家礼学”阐释之“策略根源”。因此,朱熹阐释古礼的一种路径与方法,就是将

2、其置入唐宋社会转型后庶民的现实生活环境与背景,融入庶民的思维行为与习惯,并纳入宋明理学(朱熹时代的哲学主流精神)解释框架中,以理“格俗”,使家礼得到公共度量的有效阐释。朱熹制家礼以“理”贯之,并赋予礼之天理内涵,将孔子的道德之礼、制度周礼创造性转化为朱熹式“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他强调:“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入于私欲,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入天理者,方能称礼;入私欲者,皆为非礼。因此,以“天理”为本而“格俗”,必须将不合“礼义”之本者,果断“以礼废俗”。朱熹的家礼,便既秉承圣人制礼主旨与大义,也合乎宋明理学之精神。面对宋代追求奢靡的社会风气之俗,家礼开启“尚俭

3、反奢”之风,主张人品是婚姻的第一要素,婚姻双方不应该一味贪围对方的财产。家礼虽保留“纳采”一礼,但必以“议昏”为先,警告世人,须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如果想因妇财以致富,依妇势以取贵,则有损丈夫之志气。家礼虽然将不合“礼义”之本者“以礼废俗”,但却将合“天理”“礼义”之本者,“以俗合礼”,以“从俗”“从简”为导向,调和古礼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排异,使之简便易行。家礼吸收了唐宋社会新世俗,将合乎经义、不害礼义的习俗纳入礼文之中,将一些适应人们生活又不违背礼义的“俗”,及时纳入冠、昏、丧和祭礼之中,并适度变革古礼,进行“合礼化”的阐释。正如古礼所云“礼从宜,使从俗”以及“君子行

4、礼,不求变俗”也。朱熹通过对古礼的公共阐释,通过对古礼之“理”的格致,展开对宋代时下“俗”的批判与吸收,重建儒家古礼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在内化于民众的自觉行动中,实现见之明、信之笃、守之固。这种将外在之“礼”与内在之“理”圆融不二、将坟典之“礼”与市井之“俗”安顿整齐的公共阐释思路,值得我们当代人借鉴与思考。(摘编自毛国民朱熹家礼以理格俗的有效阐释)材料二:家礼以维系人伦关系为轴心,既含有伦理道德规范,又包括待人接物的日常礼节和冠婚丧祭人生礼仪,蕴含着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机制。个人处于伦理关系之中,相互存有伦理义务,不同于西方原子式个体,仅注重个人权利。人们在家礼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不仅“谨

5、名分、崇爱敬”,亦即培养起对家人的亲爱和尊敬意识,使自己的生命充盈着深情厚义,而且通过特定人生仪式的恰当表现,以获得社会认可和归属感。家礼作为维系家族共同体的运行机制,能够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制度规约和道德劝诚,从而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以便维持家族的持久稳定。当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时,宋明儒者转而采取自下而上的整齐家族、教化社会的活动方式。“札下庶人”、增设祠堂等都有助于家族血缘共同体的建设,从而发挥散宗收族的凝聚和教化作用。历代儒者高度关注与重构家礼,是因为“化民美俗”是其改善世道人心的基本方式。他们以道自任,一方面对于现实生活中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理念的异端风俗予以辨证和批判,另一

6、方面也积极参与到礼仪制作和实践之中,倡导推行新礼。从而实现移风易俗的教化目标。宋明儒者有鉴于以王权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朝廷礼仪,容易造成君臣与君民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关系阻隔,如天渊然,在社会上难以发挥礼教的功能。所以,他们致力于建设以人与人之间的礼敬为中心的家礼乡仪,重新恢复尊卑长幼等差有序的社会生活秩序,承担起了导化世风的历史使命。毋庸讳言,传统家札文化也存在着与现代伦理观念与礼仅规范相悖之处,对此,我们需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对其进行评析和转化,找准当代人的札仪标准、安顿当代人的社会生活秩序,(摘编自王钧林、王法强家礼教化功能探析)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7、分)A.阐释策略根源所在的理解系统,是指公众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公众思维行为与习惯以及公众所处时代的主流精神或公共理性等。B.面对宋代追求奢靡的社会风气,家礼虽保留“纳采”,但提倡“尚俭反奢”,对方品行是婚姻的第一要素,不应一味贪图财产。C.家礼能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制度规约和道德劝诫,若家礼、族规缺失,一个大家族就无法正常运转,最终导致分崩离析。D.宋明儒者致力于建设家礼乡仪,重新恢复等差有序的社会生活秩序,是因为等级森严的朝廷礼仪在社会上难以发挥礼教的功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乃天理节文,人事之仪则。“天理”是“论俗”标准,合为“礼”,不合为“非礼”,这与朱

8、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暗合。B.“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家礼中的“铺房”仪节,古礼中是没有的,但是在当时可用,这是“从俗”的表现。C.家礼文化中的伦理关系,是人们无论处于何种角色都相互负有伦理义务,这与中国古代对女子三从四德的要求是一致的。D.修撰家谱、祭拜祖先等方式能使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得以不断确认和巩固,从而形成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家族归属感。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证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古之人自少至长,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方孝孺幼仪杂箴)B.凡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

9、,悦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内则)C.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D.一乡及临乡之中,有遇荒年不能自活者,吾子孙审实,量作粥活之。(湛若水甘泉湛氏家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赋予传统家礼文化以当代内涵。(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解答】(1)C.“若家礼、族规缺失分崩离析”无中生有。故选C。(2)C.“这与中国古代对女子三从四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错。得不出这个结论。故选C。(3)A.意为人人都需要遵守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B

10、.侧重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顺从,不符合家礼提到的“相互存有伦理义务”。C.意为家族中每个人都需要承担各自的义务,扮演好各自的角色;D.是化民美俗,导化世风的具体表现。故选B。(4)结合“也就是说,阐释策略的根源不在于阐释者本身,而在于合乎公众的理解系统,而这个理解系统就是指公众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公众思维行为与习惯以及公众所处时代的主流精神或公共理性等”等可知,论证思路清晰,运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说理严密。结合“解释策略的根源并不在我们本身,而是存在于一个适合于公众的理解系统中”等可知,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式,更具可读性。结合“按照解释学的视角,朱熹对古礼的阐释”等可知,论证

11、语言严谨,如“按照解释学的视角”“适度变革古礼”等限制性语言,“不在于而在于”等关联词,逻辑性强。(5)结合“他们以道自任,一方面对于现实生活中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理念的异端风俗予以辨证和批判,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到礼仪制作和实践之中,倡导推行新礼。从而实现移风易俗的教化目标”可知,要结合当代公众的生活环境与背景、思维行为与习惯以及时代主流精神,对家礼文化进行公共阐释。结合“所以,他们致力于建设以人与人之间的礼敬为中心的家礼乡仪,重新恢复尊卑长幼等差有序的社会生活秩序,承担起了导化世风的历史使命”可知,要积极挖掘家礼文化中化育百姓,整齐家族,“化民美俗”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并加以传承。结合“毋庸讳言,

12、传统家札文化也存在着与现代伦理观念与礼仪规范相悖之处,对此,我们需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对其进行评析和转化,找准当代人的札仪标准、安顿当代人的社会生活秩序”可知,对于一些与现代伦理观念与礼仪规范相悖之处,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对其进行评析。答案:(1)C(2)C(3)B(4)论证思路清晰,运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说理严密。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式,更具可读性。论证语言严谨,如“按照解释学的视角”“适度变革古礼”等限制性语言,“不在于而在于”等关联词,逻辑性强。(5)要结合当代公众的生活环境与背景、思维行为与习惯以及时代主流精神,对家礼文化进行公共阐释。要积极挖

13、掘家礼文化中化育百姓,整齐家族,“化民美俗”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并加以传承。对于一些与现代伦理观念与礼仪规范相悖之处,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对其进行评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赶火车彭小庆(1)搬新家后,爸妈的生活只剩下拼命挣钱还债,我们几乎都忘了赶火车的事。但等到稻回插了秧、灌了水,青蛙开始呱呱唱叫的时候,妈妈居然兑现了她的诺言-带我们去赶火车。(2)爸爸吃完饭闷声闷气地收碗,他反对妈妈张罗这样的麻烦事,每天做生意已经很辛苦了,天不亮他就得去进货,折腾这些个穷心思千什么!妈妈说又不要你去,你在家睡觉,我带她们去。爸爸不说话了,但是做事的手脚又重了些。(3)爸妈辛苦一天,得先去睡一

14、会儿。到了晚上十二点半,我们准时出发。妈妈说那趟火车三点到站,我们走过去时间还宽裕得很。妈妈和表姐一人打一个手电筒,我和姐姐跟在旁边就出发了。我们正在爬去镇上的那段坡路,表姐回头看了一眼说,姑妈,有人来了!那是爸爸!姐姐高兴地说。真的是爸爸,看那高高的个子和走路时笔直的身姿,不是爸爸是谁!妈妈说你怎么来了,要你在家睡觉。爸爸把手电筒横着晃一晃说,走,走!我们就继续走,爸爸在后面像保镖一样跟着。上坡后,我们没往镇上的路走,而是走了相反的方向。这条路我从来没有走过,懵懵懂懂地跟着他们,心里紧张又期待。(4)前后望不到头的马路只有我们一行人带着一团团影子在移动,路灯疑惑地照耀着我们。灯光的照射让我们

15、的脸都泛着暗暗的橘红色,五官在自己的投影里模糊不清。此时的空气和时间都像是凝固的冰粉,凉凉的、硬硬的,我们在其中穿梭,仿佛逆流而上。(5)柏油马路没走多久,我们就从路边下了一个小坡,前面未知的路变黑了,我们已进入山中。前后都是大树,它们连成一片,在天空中形成一幅巨大的剪影,像一头吃人的大怪兽。我那时爱看书,借同学的彩图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看,也借好朋友爸爸的故事会今古传奇看,看了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在心里描摹出很多形象来,胆子就格外小。每天一个人在楼上睡觉前还要看看床底下有没有藏了怪物或者坏人。后来,爸妈在镇上盘了间店铺,晚上也要守在那里不回家了。我一个人在家住着,却不能跟爸妈描述那些形状各异的恐惧。爸爸说不怕,把门锁好。妈妈就会讲我没用、无能,在自己家待着还会害怕。因此,恐惧又让我感到羞耻。(6)我们已经走到了一片黑乎乎的山路上。一阵山风吹来,我攥着爸爸的衣袖,手心全是汗。姐姐也走到爸爸身边来了,低着头着路,唯恐踩到什么似的,爸爸就时不时把手电光照到她脚下。我赶紧扯爸爸的袖口,他又让手电光照一照我的脚下。(7)没一会儿,我们终于钻出山林,到了铁路上。这是铁路,神奇的铁路!妈妈说沿着铁路就可以走到火车站。爸爸看了一下夜,快两点了。妈妈说还来得及,半个小时就到了。(8)不知又走了多久,拐了一个弯,突然就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