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96412933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班级:_姓名:_考号:_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统治者在强调“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时,还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主张,最终形成“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C“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图1是大同北魏破多罗氏墓中的“伏羲女娲”壁画;画中舍弃了传统伏羲、女娲本手持“规、矩”的造像,以佛教“摩尼宝珠”替换。该史料可以图1A研究鲜卑始祖神话

2、 B说明丧葬改革与民族交往的关联C研究北方世俗生活 D说明文化交流对区域文明的影响3隋朝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这说明该官员A认为郡县制不利于国家管理 B倡导废除租调进行税制改革C发现地方行政层级划分缺陷 D主张官职变法解决冗官问题4宋史认为,“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宋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写道“东南旧无会子,大观中,蔡京当国,尝仿川交子法为钱引行之”。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不可知 B时人记述符合历史原貌C多源互证有助于获得正确认知 D

3、后代官修史书真实可靠5明代前期官府刻书占据主导地位,官府对私家和书坊出版业严格控制,规定只准“刊定经史有益之书”;明中叶文化的出版和发行逐渐转向民间,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竞相刊印通俗文化作品。这反映了明代A政府对社会控制减弱 B儒学地位的失坠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基础教育的普及6甲午战后,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七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由此可知A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B清政府财政治理能力下降C关税自主权完全丧失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7戊戌变法中,梁启超对外抱有联英联日的幻想;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希望借外力助光绪帝复位;而后,

4、在看清了列强“保全即瓜分”的本质后,他提出依靠国民,实现国家“独立”,让中国真正成为“中国人之中国”。这一变化A反映了梁启超近代国家思想的形成 B缓和了中国与外国的矛盾C进一步宣传了维新人士的改良主张 D澄清了思想界的错误认知8图2是“南通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秘书处于1950年8月10日编印的代表名册,载有全部代表名单259人,代表统计如下:项目职工、工商、农民代表中共、市政府和军管会、机关、军队代表特邀代表代(社会名人)其他人数125人27人25人82人占比48.2%10.4%9.7%31.7%图2从上述材料可知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建立B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资本

5、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D代表名册见证了新中国民主政权的建设9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提出选拔外交干部的四条标准,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后来被称为“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A落实“一边倒”政策 B提高了外交队伍的整体素质C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D推动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10图3为19782002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趋势图。据图可知,乡镇企业发展图3(注:19781983年只包括乡办和村办两级企业,1984年后还包括组办、联户办及个体企业。)A源于对外开放进程深入 B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 D说明了城市改革成效显著11放眼当下,“掌上办”“指尖办”已经

6、成为各地政务服务标配,“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已成现实,近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诺时限压缩了一半以上。这反映出A我国信息技术得以全面普及 B新形势下我国政府积极转变职能C我国经济科技实力不断提高 D数字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2“有个地方叫克里特,在绿色的海中央,美丽又富裕,四面是汪洋,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座城市林立在海上。”荷马史诗的这一记载可以说明A地理影响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早期城邦林立C克里特城市经济发达 D海洋阻隔文明的交流13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魁奈编写了中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他将古代中国的统治当作一切政治社会的典范,认为这是

7、一个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法律开明、道德淳朴的国度,并据此提出了“合理专制”的概念。魁奈的观点A为君主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C为法国政治变革制造舆论 D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深入交流1419世纪4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开始直接投资修建铁路,到60年代,国有铁路已占普鲁士铁路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政府还通过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和利率调整,推动各类企业发展。由此可知普鲁士A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 B经济政策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C国有化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D开辟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151921年7月,苏俄通过了一系列法令,规定国家不再管理全部工业企业,除一些重要的大企业,其余

8、企业均可出租给合作社或私人经营。1922年5月,又通过了土地劳动使用法,规定土地可以出租,在农业中可使用雇佣劳动。这反映了苏俄A以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化建设 B旨在以市场机制调整经济结构C加速经济发展适应战争的需要 D根据生产力状况进行政策调整161995年世界银行的权威经济学家推出了东亚奇迹一书,率先将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誉为“东亚奇迹”,此后,诸如“亚洲世纪”“东亚文明的复归”之类的讨论接二连三的出现了,有学者感叹,“东亚人终于又一次有资格在世界上高声说话了”。这说明A经济全球化引起国际格局调整 B亚洲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C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影响深远

9、D经济发展推动亚洲国际地位提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材料二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

10、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11、分)材料一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乡绅、族长等精英一直扮演着传统国家和民众沟通桥梁的作用。但由于20世纪初的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政外交危机中,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在这种条件下,乡村社会的权力真空便需要新的社会群体来填补。这种社会群体既要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国家汲取资源的任务,又不能在乎自己的社会名声,甚至要不惜与乡村社会的利益对立。为此,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社会群体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推动开展“造村运动”。日本不同地区的农村基本状况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根

12、据当地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经济状况发展特色农产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后用途多样化,还能够有效提高农户收入,较好地满足市场对于不同农产品的需求。日本还建立了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协”,形成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协”和村行政自治组织并行的乡村二元治理结构。此外,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政府相继颁布农村、山村、渔村通电促进法(1952),町村合并推进法(1953)等法律,主要针对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以增加日本乡村生活的活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完善乡村的行政治理体制等。摘编自李金锴、高鸣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1)根据

13、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权力群体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总结日本的乡村治理经验。(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通过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其间所积蓄的深层能量,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摈弃了长久以来人们观念中凝固的“西化”模式,超越了单向度的“接轨”思维,高度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而“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选取中国现代史的某一时期,结合史实评析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图4图4是某中学研究小组在研究世界文明发展史时绘制的时间轴。该时间轴并没有绘制完整,请你在时间轴上补充两个相互关联的世界近现代史的信息,并对所补充的信息进行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DCCCBADBCDACBD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